雷傲科技 因地制宜建设系统防雷工程
——深圳市雷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仙光
- 来源:安防展览网 作者:印王铱
- 2019/8/19 8:43:3770331
【安防展览网 访谈】自然灾害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给社会带来可怕的危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也有了抵御灾害的能力。雷电作为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首先引起了人类的关注。早在18世纪,美国科学家就发明了避雷针,跟随着避雷针的操作原理加上安防企业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创新理念,现代防雷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近日,安防展览网有幸采访到了深圳市雷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傲科技”)总经理黄仙光,黄总通过对公司产品应用的案例、积累的市场经验,向大家介绍了安防企业防雷工程建设以及当代防雷的发展情况。
深圳市雷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仙光
谈到防雷,黄仙光首先表示“避雷针是防雷工具,但现代防雷是一项系统工程”。随后,黄仙光就防雷系统设计、防雷项目实施以及社会防雷意识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话题。
分类防控 设计需从整体考虑
在谈防雷系统的具体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雷电本身。业内将雷电分为四种类型:直击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球形雷。针对这四种类型,现代防雷又将其分为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外部防雷的主要对象是直击雷和球形雷,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峰值可达几万、几十万安培,电压强、释放时间短导致直击雷的破坏性巨大;而球形雷的攻击一般是通过缝隙进入室内造成破坏。内部防雷主要针对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感应雷一般功率负荷较小,但是破坏威力大,却是室内弱电设备的天敌,而雷电侵入波则是生活中使用移动通信设备导致触电等事件发生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雷电形态,就可以按照不同防控手段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规划,但与此同时,不能违反小区规划要求,需要考虑清楚避雷针的安装是否与建筑物立面相配、接地装置是否能与地下管网共用,甚至安装的美观度也在设计范围之中。所以,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安装需要将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建筑物外的环境及至全小区的防雷装置进行整体统一的考虑,这也是现代防雷设计观念转变的重要问题之一。
系统防雷 还需因地制宜
或许大家会认为,既然专业做防雷工程的,那么防雷系统方案设计对防雷工程公司来说也就没什么难的,但事实上,即使企业将现代防雷设计了熟于心,当遇到特殊环境时还需要经过多方考量,因地制宜。
以戈壁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监控防雷优化方案为例,因为环境的特殊,风光互补新能源安装于较高的杆子(6米左右)上并且靠近湖边、常暴露于户外,经常遭受雷击,位于铁杆高处的发电机叶片、太阳能电池板、摄像机、铝盒容易遭受直击雷,雷电流由发电机叶片、太阳能电池板、经过逆变器到蓄电池流入大地,将逆变器和蓄电池等设备击坏,同时线路过长也容易遭受感应雷的入侵,将设备击坏(如下图)。根据现场勘测,雷傲科技认为,为了保护设备不受雷电的侵害,需要相应的位置装上浪涌保护器,即SPD,将雷电流泄放入地,保护设备。除此之外,根据周边潮湿的环境,接地电阻、排列方式都需要设定。
除了对室外监控前端的改造,机房终端防雷也需要改造,以达到系统防雷的效果。针对机房终端弱电防护,雷傲科技按标准设计电源三级防雷以保护室内所有用电设备。在机房地网设计中本身没有可用的电网接入,所以雷傲科技根据环境,设计围绕中心机房挖一条沟,再通过焊接方式、排列方式等多种手段大程度的完成防雷工作。
不论是在特殊环境中防雷优化项目的顺利施工,还是其他诸如湖南宜章弘源化工厂的机房防雷项目、安徽颍上县智慧城市视频监控防雷、湖南娄底高速公路监控防雷等各类防雷工程。雷傲科技都在用行动印证“安防企业现代防雷是一项系统工程”。
美中不足 民用市场有待提高
后,黄仙光谈到当前社会防雷应用的发展。他表示,现代防雷建设程度不断在提高,防雷水平也不断在优化,但美中不足,防雷民用市场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要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实施,还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环境及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雷击对象和主要的雷击方式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又实惠的防雷方案措施。更需要当地防雷气象防雷机构加强防雷减灾的组织宣传。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建立健全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完善农村防雷工作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那么,在防雷建设没有完善之前,如何正确的进行自我保护?黄仙光也为此分享了些专业的建议:自我防护也是根据雷电的四种类型进行,减少户外逗留,保持衣物干燥,如有条件可进入广大金属架构、汽车等地;在室内时要注意关闭门窗;如在野外没有遮蔽物则尽量缩小身体接地面积……总而言之,雷击和二次放电都可能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注意人身防雷安全是必要的技能。
结语:因为雷电造成的严重的损失、损伤时有发生,防雷意识在社会中仍需不断提高。安防企业对防雷工程建设已经从过去的错误接地概念到现在因地制宜正确防控转变过来,不断出台的行业规范标准也提高了防雷能力。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抵御天灾的力量,未来城市的智慧安全发展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