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防机器人现实中的尴尬: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 来源: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选滨
- 2019/6/4 9:04:3439112
【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展(MWC2019)上,新松与辽宁移动发布“5G智慧工厂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应用项目——“5G智能巡检机器人”,目前已进入实际网络测试阶段,有望在不久之后应用于华晨、宝马、新松和辽宁机床等工业企业园区,协助安防工作。
5G+人工智能+安防+机器人的应用又一次掀起业内的AI风潮。回顾2017年,中国信通院发布数据显示,当年的人工智能申请量高达30万以上,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一度让人工智能成为2017年度大的热点。
机器人应用于安防行业已有多年的发展经历,2014年中智科创便开发出了我国台实用性安防巡逻机器人,让安防机器人由概念走向实践。
近5年的不断发展,也赋予安防机器人新的属性,AI、5G、人脸识别等等,尽管态势良好,却难掩智能安防机器人在现实应用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地位。
技术的更新迭代,安防机器人在进步
不可置疑,在5年的时间内,安防机器人的技术得到了不断优化,性能在升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机器人+”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公司和资本投入其中,加速了发展。智能相对论发现,相比国内的台安防巡逻机器人,现在智能安防机器人有着显著的进步。
一、全方面的音视频监控升级。中智科创发布的安保巡逻机器人搭载360°全景高清红外一体夜视云台摄像机及车身四周标清摄像头,可以在白天和黑夜多种复杂的环境下稳定视频监控画面,同时搭载拾音器实时收集现场声音,可为安防后台提供真实准确的现场实时情况。腾讯领投的优必选机器人发布的ATRIS系列机器人专门为安防巡逻而定制,它搭载热成像双光谱网络轻载云台摄像机,即便是光线不足、阴雨天气也可以利用红外线成像的原理识别视野内的人、车等物体。在音视频监控方面,全国的智能安防机器人正在不断的升级,拉高行业的平均水平线。
二、超强的续航能力保证。新松发布的“5G智能巡逻机器人”搭载的锂电池满负荷状态可续航8小时以上,且具备自主检测电量、自主充电的能力。无*偶,万为发布的智能安防机器人ANBOT同样以8小时续航、2小时自主充电的能力来营销切入安防市场。这是机器的常态,当人们还在996的讨论中找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机器人已经达到了007的24小时持续工作状态,补上人工缺席的时间和位置。
三、更加智能化的表现。早期由美国Knightscope公司开发K5巡逻机器人就闹了不少笑话,虽然机器人本身搭载摄像机、GPS定位和传感器等智能设备,但在表现上却多次出现了跳池、冲撞小孩子的情况,令人堪忧。AI的技术进步和算法升级赋予机器人更加智能化的行为表现,大道智创发布的“e巡”机器警长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和语音识别方面拥有更加的反馈,VSLAM定位和环境重建功能让机器人眼中的现实世界呈现数据化,提高机器人在现实环境中的反应速度。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员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促使安防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走在科学前沿的智能安防机器人在完善性能的同时,也应用于各大公共场所。目前,万为机器人公司的智能安防机器人系列产品便服务于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内蒙古伊利园区、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等,社会反馈良好。
那么,是否便可宣告安防行业的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
安防的雷区众多,智能安防机器人“比上不足”
安防行业,一直是社会上十分微妙的存在。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场景和应用,其中包括巡逻、监控、排查、防暴、警报、控制、处理等等,而且一直处于社会舆论边缘地带。直言不讳的说,在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皆大欢喜。一旦问题出现,且未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处理,那么便会陷入舆论的风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把安防交托于智能安防机器人的时候,是否考虑清楚机器人的功能可以满足安防需要吗?比上不足,“上”指的是人类吗?不,智能相对论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上限”,即安防行业的上限,一个在智能安防机器人的协助下所达到的稳定的社会状态。目前市面的智能安防机器人是否达到这个要求?
其一,安防的重点不在于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在危险因子出现的时候,智能安防机器人是否可以及时的排查或解决,这才是讨论一个安防机器人是否达到行业标准的关键。鉴于安防是一个多元场景化的行业,标准很难统一。以直观的防暴为例,当一个手握刀具的暴徒出现在公共场合,现在的智能安防机器人是否可以保证公众的安全?
中智科创的安全巡逻机器人在安全执行方面目前可以支持声光报警、一键SOS报警、双向语音对讲等媒介功能。这很明显,也很尴尬,在危险面前,智能安防机器人似乎只能充当一个报警器。从这一点来看,是远远低于大众的期望的。
在2014年美国加州Knightscope的K5机器人面世的时候,媒体反复强调一个词语来展望智能安防机器人的未来——“机器警察”,人们期待一个像同年上映《机械战警》的武装警察一般的“超级英雄式”机器人,正直而无畏,重要的是拥有制服暴力、保卫民众安全的能力,成为社会安全的“定海神针”。
但是,以业内目前所展示的功能来看,安防机器人的服务重心将落在监控和巡逻,通过在场景中来回的全面巡逻、监控,收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再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和甄别,排查影响社会安全的危险因子,反馈后台,提醒人工或联络警方进行处理。所以,当前的智能安防机器人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机器警察”。
它是一个呼叫“超级英雄”的报警器,真正的超级英雄依旧是一线工作的安保人员和武装警察。
其二,安防行业依仗的AI技术难突破,实际表现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现在的智能安防机器人在做的无非便是监控,而智能监控优于过去传统的监控,便在于AI具备面部识别、声音识别和气味识别等智能化的功能。以常用的面部识别来谈,现在的监控不仅仅是要求“看到”某个人,更要“认识”这个人,把他的数据、行为记录云端,反馈后台。这便要求AI可以准确的扫描人的脸部特征,进行识别判断,但是在目前的市场反馈中这个技术并未能像表述中的那么准确。
早在2017年,苹果公司发布iPhoneX的时候,就有国外媒体邀请双胞胎对其Face ID进行检测,结果不尽人意,双胞胎秒破对方的手机解锁。直至今年,国内也有类似的新闻报道,黑龙江的双胞胎兄弟即使面部相似度在70%,依旧还是可以解锁对方的iPhone手机,不仅令人感到担忧。
当这一个技术要应用于安防机器人或安防行业的时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社会事件。虽然手机应用上出现差错,那或许也不过是用户体验或个人隐私方面的个体问题。但一旦放入联系千万人的公共安防行业中,AI无法识别或识别了错误的人,是否将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呢?是否指控错误的犯人,导致暴徒逍遥法外?或分散警方、安防的人员注意力等等?
再者,安防的面部识别和手机移动的应用,存在一个“被动”和“主动”的个体行为区别。当我们在使用手机面部识别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率,用户会很自觉的、毫无保留的把脸露出给AI扫描。但是处于公共环境中,普通人是不会存在这个主动行为的,同时戴口罩、墨镜或帽子等等都可能会影响AI的判断,这便极大的增加了AI的识别难度。
当然,单独把面部识别挑出来谈论,纯属有些耍流氓。毕竟一台智能安防机器人还具备声音识别、气味识别、,甚至是形体识别等,银河水滴的上线让大众见识到了AI的识别范畴在扩大。虽然还未广泛运用于安防行业,但这是希望。同样的,虽然AI的识别能力在升级,但也不可忽视安防行业的两大问题依旧会阻碍识别的准确率。一是群体的繁杂,人流量大,流动性强,环境复杂;二是个体的改变,衣着、样貌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
其三,行业市场混乱,落地产品大同小异。机器人热潮,资本投入,公司起创,一大堆产品落地拍卖,行业看似繁华热闹,却是鱼龙混杂。市面上一台智能安防机器人的价格大约在20万左右,但是你完全可以搜索到价格远远低于这个价位的相似产品。
2014年4月,华为坂田工业园区引进了中智科创的开发的巡逻安保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搭载360°云台摄像机,可实现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和声音分析等功能,几乎和现在市面上的安防机器人的功能如出一辙,甚至现在的一些产品还不如这位国内者。
5年过去了,技术应用,产品落地,市场驱动,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不良厂商胡乱挤入市场,争相模仿抄袭,隐约掀起价格战,搅乱了市场,显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同质化的市场环境,是很难创新突破以达到安防的期望状态。
当然,智能安防机器人并非一蹶不振,在某些模块还是有所突破和进步。优必选的ATRIS在底盘优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机器人采用履带式底盘,左右悬挂独立避震器,可攀爬楼梯,作业松软、泥泞地面等复杂环境。但是,这对于安防机器人而言只是一个无法触达核心的进步,监控升级、安防作业才是安防机器人的核心主业。
智能安防机器人“比下有余”,安防的未来可期
智能安防机器人是“AI+机器人+安防”的落地产品,AI是大脑,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反馈;机器人是躯体,负责与场景的交互与协作;安防是目标,是“AI+机器人”的行为导向。科学的结合是1+1>2的结果,智能安防机器人有望解决当下困扰安防行业的痛点。
一、安防的环境复杂。以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的人流量为例,数据每日平均可达78.60万人。即便可以实现物理世界的数据化,那么也是近79万条数据的庞大信息,人类几乎很难在这些数据群里找到关键信息。
但AI可以将这些庞大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提取,以一个更为直观的结果反馈给人类。央视《机智过人》登场的小九大数据在对西北大学近2万名师生的大数据分析预测食堂就餐人数的挑战中,成功完成挑战,展示了AI惊人的算法能力。
在传统的认知中,一个复杂的环境在于人流量多,人工无法把控和识别。但大数据时代下的AI很好的将现实环境数据化,再将数据由繁入简,直观反馈,可以让安防人员有效的识别复杂环境中的危险因子,锁定安防目标,提高安全保障。
二、安防的效率低迷。上班可以八小时制,但安全保障必须是全天候的持续。这便意味着安防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复杂的环境,还有高持续的时间。在这方面,机器是优于人类的。
优必选的ATRIS采用履带式地盘,可作业于松软、泥泞等复杂地面,也可以攀爬30°的楼梯,具备良好的越野机动性能;可见光+红外线成像,适应任何天气的监控;8h的续航,2h的充电时间,没有情绪、没有生病等情况的困扰,智能安防机器人是完全可以胜任24小时的持续工作。
三、人工的成本递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无论哪个行业,人工的成本在递增,机器的成本在递减,当人工与机器的成本交于某个中间点时,便会大规模出现机器替代人工的现象。在安防行业,因为工作时间的长效维持,人工成本更高,急需“AI+安防”的产品落地,从成本上解决该行业成本过高的问题。
但是,目前而言安防机器人的上线并未能解决这一痛点,反而因为正处于行业的萌芽期,高额的科研费用让产品暂时无法得到普及。市面上一台性能较好的智能安防机器人的价格在20万以上,这一个成本高于人工成本。以长沙安保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估算,1人年薪资在4万左右,全天候3人8小时轮班,即每年成本为12万。这样的估算较为模糊,排除多个影响因素,但对于目前机器人价格过高的问题是可以参考的,也足以让我们看到机器与人工之间的成本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可以预见这个差距会缩小而达到理想控制程度。
现在还处于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早期萌芽阶段,智能安防机器人能带来的效益还不足以撼动整个行业的模式,以人工为本依旧是现在安防的主要方向。
产品需要打磨和成长。智能安防机器人在效率、监控和数据处理方面逐渐优于人工的表现让安防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通过与人工的合作协助,是可以得到安防行业的优解的。
那么,AI+机器人在安防场景的落地和应用,是可以期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