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平台+场景运营” 构筑城市静态交通新生态
- 来源:安防知识网 作者:汪琴丽
- 2019/4/15 9:00:0741871
【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停车场行业,在经历过互联网+带来的波商业模式变革之后,又随着AI、大数据、云技术的落地应用迎来了产业的进一步智慧升级。行业的整体诉求从传统的安全防范转向了实现停车场精细化管理的方向,由此,依托于联网智能的停车场硬件系统+管理平台共同构建的新一代停车场管理系统正逐渐覆盖到越来越多的停车场管理单位。
由停车场衍生出来的静态交通市场,在场景化应用诉求的驱动之下,也正在开启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本文中,通过a&s对深圳捷顺科技产品中心总经理助理郭晓强的专访,关于当下城市静态交通市场的产业现状、新型商业模式以及产业难点等问题,或许能为您您带来些许参考!
近几年来不难看出,国内的智慧停车场方案提供商,其业务模式都在围绕着智慧停车产业的生态发展持续演进。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在于,除了搭建越来越丰富的硬件系统之外,后端的软件管理平台以及移动端应用更成为承载B端用户日常运营管理、拓展增值服务的核心应用平台。而随着垂直应用领域场景化应用需求的深化,原本只专注于车行场景的停车场方案商如今也加大了对人行场景的应用开发,整合车行+人行场景已是大势所趋。
打通“车行+人行”场景
谈及在车行场景的基础之上整合人行场景应用,郭晓强对此表示,将车行场景和人行场景打通,这种业务模式的转变背后其实有几大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环境的驱动。出入口原本是安防一个很小的分支,原来的系统大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局域网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安全防范和秩序管理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生活习惯、行业的应用范围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用户除了基本的安全需求,更期待通过现有的联网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服务形象和质量或是拓展增值服务等。
其次是用户在管理诉求和服务理念方面的变化。一些原本在公安管理部门和自身管理要求下投入安装的硬件设施或系统,在以前可能是一项成本支出,但随着时代的转变,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带来功能和应用价值的升级,成为辅助用户实现降本增收的有效工具。
郭晓强还表示,智慧停车场领域,当前正逐步进入到集中管控的无人值守阶段,无人值守大大减轻了停车场的人工成本,同时为停车场带来的通行及管理体验。这一趋势的到来,一方面源自大众对于便捷生活的向往,市场需求驱动新的服务体系诞生。另一方面也是停车场管理方、物业公司对于实现停车场堵漏增收、降本增效、服务创新诉求的直接体现。
第三便是技术的驱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以及4G/5G等前沿技术这两年来在行业市场的应用下沉,成为核心的技术引擎。将传统行业管理从封闭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制约中解放出来,使得其业务模式可以从线下向线上融合,借助统一的线上管理平台,助力企业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跨时间和空间的业务集中管理、远程管控及自助服务等能力构建。
这一切的发展,还与身份认证方式的拓展和变化有关,从刷卡、蓝牙、二维码到当前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个人身份认证方式的演进,一步步促进了通行系统的改善升级,从介质凭证到生物识别特征凭证,将通行场景推进到无感阶段、自助阶段。
当前,一些典型的垂直应用领域,如智慧社区、智慧商业、商业楼宇、智慧景区等,为了实现更好的通行体验,将人行+车行场景打通,推出一体化方案的做法已越来越普遍。而这背后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利用人行、车行等流量和大数据,帮助管理方实现降本增效、决策的运营协同。
构筑“智能硬件+平台+运营”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停车场作为城市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停车资源和车行数据的核心输出地。随着垂直行业精细化管理诉求的深化,车行数据在智慧社区、园区、商业等场所的重要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郭晓强谈到:“车行数据如今不仅可用来提升固定场所的车辆通行体验,还可用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商业用户粘性或是助力B端用户建立降本增效的管理机制。”作为停车场行业的产品和方案商,捷顺对此早有布局,当下,捷顺基于车行场景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可谓丰富多样。
首先是传统的智能硬件的销售,包括智慧停车场系统、智慧门禁访客系统等。随着行业应用需求的不断拓展,围绕着车行场景和人行场景打造的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和立体化场景体验也越来越丰富,这是业务的基础能力。
另外一方面则是依托智能硬件之上,基于软件管理平台的赋能作用,帮助客户实现堵漏增收,降本增效等相关应用,捷顺称之为标准平台化销售。在标准化平台基础之上,通过一账通、清算能力及业务开放能力,针对不同行业领域提供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一类业务统称为行业解决方案销售。
与此同时,基于管理平台的资源聚合和品牌市场占有优势,捷顺还开拓了城市级停车业务。据了解,城市停车业务以建设面向政府端(G端)、运营端(B端)和市民出行端(C端)的城市级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为主要内容,拉通城市级的路侧、场内停车资源,形成城市级的停车集中运营平台,促进智慧停车业务发展,改善市民出行环境。而在构建便民出行业务方面,捷顺还打造了“城市通”业务,聚焦于城市公交、地铁一卡通扫码乘车。
还有一类是基于无人值守、集中管控、云坐席、物业服务来为用户提供SaaS服务,赋能合作伙伴经营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管理方不用新建设备或系统平台,也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基于综合管理平台即可实现自身业务的远程集中管控或托管,助力企业实现管理、减轻成本压力。而有一定资源的合作方,也可通过平台的SaaS服务能力拓展当地资源,开展项目代管代营服务,构建新型停车服务模式,享受基于停车管理服务的增值增效而产生的红利。
后在增值服务方面,捷顺还针对客户诉求,依托于平台停车资源聚拢的优势以及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移动应用平台,开通了诸如错峰停车、广告位资源创收、消费打折等灵活的业务模式,助力企业客户业务及资源的生态变现。
“可以肯定的是,围绕着智慧停车场的生态建设,B端用户的主要诉求一定时期内将会集中在堵漏增收、降本增效、增值服务等方面,上述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也正是基于这几方面的商业实践。先TO B,后TO C,再生态化合作运营,立足生存谈发展,围绕服务要创新,着眼生态看未来,做有利于客户利益和发展规律的事情,才会有共同的愿景和未来。” 郭晓强强调!
疏通不同维度的系统链路是管理运维的前提
随着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平台能力输出范畴的持续扩大,需要攻破的难点也会增多,这个过程考验的不仅是捷顺对于市场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更对公司的产品落地、技术跟进以及对于分散多样的用户需求的统筹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产品形态的问题,上面提到在市场环境、用户需求以及技术等因素驱动下,产品架构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原来分散、独立、集成的管理系统变成一个更智能且更一体化的运营支撑系统,把原来相对独立的系统打造成一个数据互通更便于维护的系统,这些都需要从整个产品的形态、业务链路、技术架构上去进行系统考虑。”郭晓强提到。
车牌识别、移动支付等新技术促进了行业应用需求的转变,但还只是围绕着核心需求覆盖刚刚开始,产品形态还没有发展到相对标准化、很成熟的商品化阶段,还会随着客户需求的叠加持续演变,技术应用趋势也将会继续深化,这对于技术储备、产品研发、架构扩展、服务交付模式的改进都是考验。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从技术维度支撑和满足不同层级、类型客户的需求,构建完善的平台服务体系、渠道通路以及运营服务能力。这其中涉及到端云算法、终端硬件、网管、通讯链路、平台架构、用户及支付体系等诸多核心技术的前期逻辑设计以及技术支持能力。
比如现阶段,业务上云之后,无人化值守模式下,如何应对网络突然中断、识别器故障、手机没电、发票索取、跟车逃费等诸多问题,对于这点,让系统具备离线支付、离线续传、脱机计费、自助找零、电子发票、事后打折、追讨机制等功能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算法方面,部分地区或用户对车牌识别的应用和认证方式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汕头、东莞、惠州这样的城市,城市交通工具中摩托车、电动车占比很大,需要提供专门针这些车辆的特征识别算法,这就对AI算法库的丰富性提出了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融合,车牌识别或将结合其他技术,如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移动设备特征、其他传感设备构成新的技术支持,辅助无人化趋势下的自动化检测和管理等,对于这些技术应用趋势,企业应该提前筹备和投入。
第三个问题是平台的服务维度,涉及到用户体系、账户体系、权限管理体系、交付体系等诸多系统平台,当用户需要实现跨系统的权限下发和数据同步等类相关应用时,比如跨门禁系统、停车场系统、消费系统,基于现有的平台服务架构能否很好的实现跨系统调度和业务协同。还有在SaaS、远程托管、智能音视频等业务当中,面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和业务共享,系统平台能否快速作出调整和适配实际上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是对一项业务的行业理解和沉淀的考量。
再比如单一的一个支付环节,由于支付平台众多,除了广泛应用的支付宝、微信之外,还包括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推出的移动支付和一些停车运营服务商的渠道。在方便用户的前提下,要在车行场景中真正实现无感通行、融合支付,需要提前对打通各种渠道链路进行设计,满足系统面临不同客户诉求时有较好的适应性,做大快速支撑。
“以上种种,从产品到技术再到交付、服务维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逐步落地打通,才能支撑起整个系统链路的运行,完成单一管理系统到立体化服务运营系统的转变。”郭晓强后强调。
结语
当前围绕着城市静态交通建设,大部分企业的竞争焦点仍集中在无人值守、系统算法、移动支付以及简单的语音对讲等前端环节,解决方案应用场景覆盖还不够智能和完善,略显单一。
而捷顺科技当下构建起“智能硬件+管理平台+场景运营”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通过硬件标准化、系统平台化、应用行业化的产品策略,能够很好的将城市静态交通业务和行业用户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为诸多行业领域注入新的运营服务能力,这无疑为城市静态交通和出行业务市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然而面对场景碎片化、用户分散、技术更新快、客户诉求多样、新型的销售模式等特点,还有赖于业界众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或携手合作共建产业生态,深入扎根行业需求、客户体验、应用场景,才能共推行业长足发展。” 郭晓强呼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