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扰航”危害巨大 法律监管外还有应对方式
-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 2018/8/30 9:10:4033157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近年来,随着民用无人机的兴起,以个人航拍为主的消费级无人机日渐成为市场“新宠”。据民航部门不完全统计,至2015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达50余万架,预计2018年前将突破100万架。
不过,无人机逐渐普及之后,却成了屡屡闯入净空区、威胁航班飞行安全的空中隐患。据民航部门提供的数据,2015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4起,2016年猛增至23起。2017年以来,此类事件更加频发,仅西南地区就已发生十多起。
那么,“黑飞”的无人机对于机场、航班而言,有哪些影响呢?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无人机还是其他“低小慢”航空器,或是气球、孔明灯、鸟类等,只要出现在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内,就会扰乱正常的飞行秩序。已经起飞的航空将不得不紧急规避,后续等待起飞的航班也将延误,若是发生撞击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很显然,从法律层面来看,无人机“扰航”时间频发是对航空安全的巨大威胁,是对乘客、机组人员及航空公司生命、财产安全的直接侵害。一直以来,航空安全容不得有一点马虎,因而对于违发法律规定、甚至是刻意非法扰航的无人机用户,必须予以严惩。
事实上,2017年发生频繁扰航事件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民航部门都加强了无人机监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例如,民航局下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
而从实际执法实践而言,法律监管措施只是一个方面。为了遏制无人机“黑飞”、“扰航”,不仅需要加大对非法放飞无人机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高科技应用,以强化实际应对能力。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与无人机制造商坦诚沟通,在源头利用技术等手段控制无人机非法使用。
日前,首都机场在中国服务大厦、海航北京基地、空港配餐公司、飞行区6号灯光站楼顶布设了4套无人驾驶航空器探测设备,以更地捕捉首都机场范围内运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保障机场运行安全。
据悉,布设的探测设备中,包括了4台方位探测天线和2台高度探测天线,系统终端安装在首都机场飞行区管理部运行管理模块,设备探测范围可覆盖飞行区围界内及围界外2公里范围。
据了解,此次布设的4套无人驾驶航空器探测设备属于无源设备,设备只接收无人驾驶航空器和遥控手柄之间通信的电磁信号,而其本身不会发射电磁信号,有效避免了设备运行期间对首都机场其他设备运行产生影响。
目前,探测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在首都机场飞行区内和机场附近区域选点进行了测试。该设备一经启用后,如若无人驾驶航空器一旦开机运行,探测设备将在数秒内便可捕获信号,并在终端系统显示获取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位置和高度信息。
在工厂端,无人机电子围栏技术的应用越发受到重视。2017年7月,民航局公布《无人机围栏(征求意见稿)》,规范无人机地理限制行业标准,确保无人机有序可控运行。所谓无人机围栏,是一种配合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通过在相应电子地理范围中画出特定区域,来限制无人机的活动范围。
业内专家表示,无人机的无人机围栏类似于为无人机划定禁飞区,规定其何处可去、何处不可去。植入电子围栏后,无人机会通过GPS系统等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在设有电子围栏的区域会自动降落或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