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安防联合智能家居只为安适生活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涂翊
- 2018/4/10 16:35:3049450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能家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实现智能化家居生活将是今后的必然趋势。智能家居属于物联网的一部分,主要将住宅作为平台,遵循智能化、人性化、高性价比的原则,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音视频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智能化的住宅设施管理系统,以保证家居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艺术性,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家庭安防联合智能家居只为安适生活
五大特点 智能安防系统让家居安全有保障
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利用计算机、无线通信和电子等先进的通信、控制技术和信息传感设备,对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判断、传递、接收、控制,通过网络化的综合管理把系统综合连接家庭内使用的诸多家用电器、安全设备,构建一个涵盖家庭通信、安全防护、设备控制等优势作用在内的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家居生活以及家庭安防的紧密结合,使得家庭工作和生活更轻松和安全。总体而言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实时和及时化:对家庭中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有效控制,同时对于潜在的事件问题,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并予以处理,防止损失的不断蔓延。
信息和数字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使得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中以模拟信号为基础的视频监控防范系统向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系统设备向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集成化: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集成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安智能家居防系统与小区其他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将其与智能小区的通信系统、服务系统及物业管理系统等集成,这样可以共用一条数据线和同一计算机网络,共享同一数据库;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功能的集成,将影像、门禁、语音、警报等功能融合在同一网络架构平台中,可以提供智能小区安全监控的整体解决方案,诸如自动报警、消防安全、紧急按钮和能源科技监控等。
灵敏化:在所处环境或者身体的变化下使得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一定程度上发生着改变,进而影响人的灵敏性,由于传感器主要是极为精密、集成的电路而制成的,对其灵敏性会实施严格的检测,不会有人类这般的生命形态,所以可以获取准确、灵敏的检测结果。
非区域化:只要拥有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管理者权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都能够利用互联网进入系统实施有效管理。
四项功能 智能家居安防让生活更舒适安全
如果说以上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特点不足以让你体会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给生活带来的改变,那么听听以下智能家居四项功能,可以让您有更真是的感受。
报警管理显示功能:当户主离开家后,家庭安防报警系统将自行启动,时刻处于“备战”状态。离家模式即防盗报警状态,防止非法入侵。当家中有非法入侵者或者煤气泄漏时系统会自动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彩信、抓拍图片并E-mail到*用户手机!或通过手机APP软件透过互联网推送信息,用户收到信息时可以时间用手机电脑查看家中监控画面并控制其家中家电设置、布防撤防等操作。管理系统可实时接收报警信号,自动显示报警住户号和报警类型,并自动进行系统信息存档。室内的报警控制器具有紧急呼叫功能,管理系统可对住户的紧急求助信号做出回应和救助。
自动警报和联动功能:通过家里安装的门磁、窗磁传感器来探测非法入侵行为。当传感器被触发时,报警主机也会发出报警鸣笛提醒发生异常现象,而该报警信号也会通过家庭终端或楼宇管理系统发送至物业部门。接警后的监控中心和物业安保人员可以马上报警,或到家里查看情况,以防不测。报警联动控制可在室内发生报警时,系统向外发出报警信息的同时,自动打开室内的照明灯光、启动警号等。
自动拨号通知系统功能:智能楼宇中的智能控制安防系统,允许用户设置多个紧急联系电话。触发不同类型的报警可以联系到不同的人,用户也可以设置报警系统将报警信息以推送的方式发送到手机上,这种自动远程报警通知在家庭安防系统中十分普遍。
设/撤防联动控制:主人外出前启动安全防范系统的同时,系统可以联动切断某些家用电器的电源,例如:关掉所有的灯光,切断电熨斗、电水壶、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插座电源等;主人回家时可调整为正常,进入在家撤防模式,部分照明灯自动打开,室内烟感探测器和厨房的可燃气体探测器也启动报警模式。
结语: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很好的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人们拥有更加的生活空间。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不只局限于家庭中,更是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区与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对小区及家居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层层设防,可让小区居民生活在无形防盗网之中,先进的人性化防范,也让智能住宅小区具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因此今后智能家居系统将被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各区域,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功能作用。
(本文据搜狐科技、智家网、CSDN、论文网信息整理,中国安防展览网编辑发布)
(本文据搜狐科技、智家网、CSDN、论文网信息整理,中国安防展览网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