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2018人工智能安防六大发展趋势展望

来源:雷锋网
2017/12/29 10:29:3634265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从国家安全的保障、大型国事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安全防护,到交通、金融、能源、平安城市的安全守护,再到工业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的深度应用以及社区、家庭生活的安全、便捷服务,安防行业正在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背景下,企业们必须走一步看百步,了然新技术下产业的未来走势,而这都将决定着公司产品的周期、产业竞争的后胜败。藉由此,雷锋网总结、展望2018年安防产业六大发展趋势,以飨读者。(仅作讨论)
 
  一、专用芯片革新,AI落地安防更加迅速
 
  1.76亿台,这是中国截至目前视频监控摄像头的保有量。
 
  在“平安城市”等国家重大安防项目的推动下,“天网”工程顺利铺开,从城市蔓延至农村。与此同时,面对由于海量摄像头而产生的兆级视频数据量,人们无所适从。
 
  AI的“进驻”让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它能够将视频图像内容转化成清晰表达目标属性的结构化数据,然后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智能化分析,有效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进行数据深度挖掘。
 
  尽管AI在处理海量数据上更加“得心应手”,但它的“身价”也让一个一个摄像头卖出去的安防厂商高攀不起。大华股份董事长傅利泉曾公开表示,价格是AI技术落地安防行业的大阻碍之一。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安防高管的认同。他们透露说,一个普通摄像头加装人脸识别等功能,成本上升3000元。比如海康威视“深眸”应用的NVIDIA 的Jetson TX1 芯片,市面售价在3000 元以上,一台“深眸”成品均价在5000元左右,而一台普通的IPC才1000元左右。
 
  从这来看,围绕AI落地安防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AI芯片的高成本。
 
  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防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指标、稳定性、能耗、成本等。过去几十年,芯片算力层面的角逐与中国厂商无关,被国外几大厂商“垄断”,技术的诱逼下,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巨头都与英伟达、英特尔等芯片商保持紧密联系。
 
  而到了2018年,这一“垄断”局势也许会有所改善。
 
  如今,中国厂商围绕AI芯片的研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除了英伟达的通用GPU之外,目前已有针对安防行业开发的智能芯片,如深鉴科技的DPU 芯片(FPGA)、寒武纪的AI 服务器芯片(ASIC)等;此外,国内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的公司中,如商汤科技、Face++、云从、依图等公司也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向下游芯片环节延伸。
 
  从这来看,2018年适用于智能摄像头的嵌入式AI 芯片价格有望降低,进而提高智能摄像头渗透率。当然,这一点国外芯片厂商肯定也已意识到,也许明年的战场将会从今年的国内算法大战迁移至明年的算力大战。
 
  二、“云边结合”将成安防智能化的主流选择
 
  回到点,由于AI芯片价格不菲,受制于成本因素,以往来看,安防厂商较多采用后端智能方案,通过后端智能NVR实现特征提取、人员检索等功能。
 
  但从长远来看,云边融合是必然趋势。今年深圳安博会期间,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就曾公开表示,将AI算力注入边缘,赋能边缘智能是大势所趋,通过统一调度IPC、NVR等分散式的智能设备资源,在数据源头就近提供以视频为核心感知数据,实时预处理、存与传等服务,在提升业务敏捷性、实时性和系统可靠性同时,分摊海量数据给中心节点带来的并发压力。
 
  摄像头传输的是7*24 小时不间断的实时视频流,前端摄像头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对传输和存储的压力巨大。而在前端抓拍+后端智能模式下,传输的是图片流,仅在有人脸抓拍图片的情况下才需要占用带宽,极大地节省了带宽和存储资源;
 
  另外,由于云边结合的原理是将智能算法前置,通过边缘计算,将人脸识别等应用的抓图的压力分摊到前端,解放中心的计算资源。
 
  据依图科技业务发展副总裁罗忆透露,前端智能的设计思路是之前网络通信宽带受限的情况下,厂商为了节约带宽,只能将视频压缩传送,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一定是受损的。于客户而言,如果带宽足够、传输成本足够低,合理的方案是在原视频中把需要的要素(结构化视频)抓取出来然后传输回来。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云边结合还未形成优方案,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方向。
 
  三、数字视网膜对城市大脑的升级
 
  现阶段,通过监控摄像头让城市变得更智慧,不仅仅是单一的视频检索和计算机视觉问题,而是在面临海量信息和突发事件时,能否能迅速做出反应、能否降低计算量、能否有效识别和检索等一系列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有视频监控体系的弊病,使得很多复杂任务无法完成,即便是人工智能大规模渗入后,需求方也往往为了一些特殊目的才加特定的智能摄像头和处理系统。
 
  有些专用摄像头只是用来识别车牌号,有些摄像头只用来识别人脸,这种打补丁式的方法实际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把它叫做“一对一模式”。
 
  于是数字视网膜应运而出。
 
  [1]  [2]  下一页

上一篇:2017年三因素驱动安防巨头布局智能安防

下一篇:2018年:安防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