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国家宝藏》热播 一眼千年看安防如何助力文物保护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2017/12/20 14:12:0743486
  【中国安防展览网 焦点新闻】近火的综艺节目是什么?不是明星真人秀、不是网红直播、不是家长里短的纠纷调解现场,而是央视新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被转发推荐,目前豆瓣评分达到9.3,不少观众纷纷表示看完之后对祖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身为安防人,小编想为默默守护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安防系统点赞。
 

 
  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安全得到进一步重视,各地对博物馆安防将都提出明确要求,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完善博物馆安防。2016年3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藏品的总量已超过1500万件。对任何一家博物馆的馆长来说,担心的就是博物馆的安全。正如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叶春司长说,博物馆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安全就是重要的议题。目前来看主要需求除了原有文博场馆的系统升级改造,新建文博场馆的系统建设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众多安防业者而言,自然是一个的机遇。预计“十三五”期间,文博体安防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的水平。
 
  博物馆安防向智慧发展 新技术触发改进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智慧博物馆不仅实现了博物馆文物信息的智慧化,让参观者更加方便直观的了解文物,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有做到了智慧管理。目前博物馆安防有了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智能应用
 
  越界报警,在展馆门窗外的周界监控画面中,在展馆室内空间的监控画面上,设置虚拟警戒线,启动越界报警功能,并实现报警联动;车牌识别在停车场的应用,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安装车牌抓拍摄像机,根据地感线圈触发抓拍和识别车牌;物体移走检测,用于重要展品的自动监视,挪动或移走会引发报警和录像;物检测也有部分应用,敏感区域物品时间过长可能是顾客意外失落的物品,也可能是不法分子留下的危险物品,都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处理,以保护游客的财务和保证博物馆的安全。与此同时,在博物馆全面互联的网络基础上,其就具备了智慧的基础,在博物馆中建立更透彻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物联网的应用
 
  随着博物馆业务的扩大,馆际交流的增多,藏品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库存藏品经常变换,给藏品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藏品的日常监督可以借助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技术,这样当库管人员带着感应器走到安装了RFID晶片的藏品时,其晶片就会发出信号,自动报出藏品,并进入电脑。若把感应器安装在出入口则藏品进出时也可以进入电脑,与其联网的安全技术防范就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在运输中的藏品可以利用卫星定位(GPS)技术建立藏品离位报警跟踪系统,随时跟踪离位藏品。
 
  电子地图的深化应用
 
  由于值班员的大部分操作都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单独开发的电子地图功能将不能满足需求。这方面的趋势应该是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电子地图管理,方便地进行地图维护、图标维护,并提供对各种矢量、位图地图和图标的支持。对于某些大型博物馆,甚至可能采用3D电子地图,建立博物馆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报警器、摄像机能力仿真显示,将估测转化为可见。三维模型也可用于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博物馆,更好地进行宣传。
 
  增强化的预案管理功能
 
  当前大部分安防系统实现的预案管理都是将处警预案电子化显示即指导预案,加上简单的联动功能。随着安防系统更加智能和可靠,应该实现更强预案管理功能,一旦发生报警事件,不用值班人员操作或仅需少量操作,就能将指导预案内容真正实施。为了做到在制订预案时有定量数据的支持,可以利用人群疏散、火灾、气体扩散等仿真手段,针对博物馆环境情况,进行各种仿真运算,根据仿真数据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预案。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安防应用更深的发展趋势是基于3D的三维分析机制,结合地理位置的显示(GPS),达到的分析及区别目标物,提高预警能力。所以,以上的新技术还需要在实践中改进。
 
  他山之石:各地博物馆安防盘点
 
  南京博物院:RFID应用于文物管理
 
  据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南京博物院已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文物管理,对每件文物进行藏品档案文字录入、图片资料扫描和数码照片处理、摄像数字化处理,为每件文物建立的身份凭证,并将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使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同时,南京博物院还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库前预先录入电子标签,此后文物进出库房,系统会进行自动扫描,并将扫描信息录入计算机,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
 
  敦煌莫高窟:监测藏品环境,远程控制调节
 
  2010年,国家文物局在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了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如敦煌莫高窟,已在60多个洞窟安装了200多个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二氧化碳监测设备,崖体内部温湿度、崖体裂隙、壁画病害等传感器。山顶和窟区布置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窟区安装空气监测站等。在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专用的数据库,并将分析结果实时传给洞窟开放管理系统和莫高窟监测中心,一旦数值超过承载限度,系统将发出预警,并通过短信平台传给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上海博物馆:启用人脸识别系统
 
  上海博物馆于2013年投放使用的视频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在参观者无感知的情况下自动采集其参观信息,提升博物馆安防水平。上海博物馆保卫处负责人吴敏伟介绍:“这种事后追踪的方式显然是比较被动的。博物馆更应该做好事前的预警工作。根据长期观察经验,盗贼一般作案前都会进行多次踩点。视频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抓拍来馆参观的人脸、人脸入库、查重比对、对可疑人员进行预警,再配以人防,就能积极有效地及时发现和处置博物馆的安全隐患。”
 
  故宫博物院:物品一旦被移动就会报警
 
  故宫博物院内展、藏品众多,价值连城,“如何安防”成为网友关注话题。针对此,单霁翔称,故宫明年将进一步提升安防系统。“我曾经说,*安防系统强的博物馆无疑是故宫,像我们的中控室,有65面大屏幕、1500个摄像头。”“故宫太大了,死角太多,所以我们现在做安防的全时空覆盖。在现在的基础上,再覆盖一层高新技术,形成物联网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故宫每一个藏品或展品,一旦被移动就会报警。任何空间,游客一旦触摸展品都会有报警提示。此外,故宫门上都安流量统计系统。总之,监控会更加全面、准确。”单霁翔说道。
 
  结束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视频监控、火灾/入侵探测、报警疏散系统以及门禁等一系列安防解决方案,默默守护着匠人的手艺,也守护着遗落在不同时空里的人事物,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
 
  (本文据凤凰旅游、百度文库、中国安防行业网、CPS中安网信息整理)

上一篇:停车位利用率低下 智慧停车还需努力

下一篇:自动驾驶路测新规出台 安防造车步伐加快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