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是LED芯片行业开启新一轮杀价竞争“前奏”吗?
- 来源:LEDinside 作者:王飞
- 2017/12/8 13:39:1440239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发展至今日,LED产业已经是确定性的万亿级市场,不管政府顶层设计还是业内从业者,都对未来两三年内行业的高速发展持乐观预期。首先,LED行业行业渗透率(30%~40%)还有翻倍空间,这几年仍处于快速替代阶段。其次,封装产业向大陆转移持续,据调研了解,国外封装大厂首尔半导体、三星等交给大陆企业的订单逐渐增多,中国封装企业面临的是大市场。再者,随着灯珠成本的下降,更多的应用场景正逐步被开发,智能照明、车用照明等新应用LED下一阶段需求。
近期LED芯片价格长达两年的稳定和小幅上涨趋势宣告结束,发生两年来次降价的事件。据LEDinside了解,三安和华灿销售的主流芯片均有不同幅度的调整,个别品种降幅甚至高达20%。
降价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持续一年多的芯片供不应求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对芯片厂商来说,两年销售价格不动,成本相对却有了不少的下降,也具备了降价的内部条件。对下游芯片采购厂商来说,两年不降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降价毫无疑问是一个LED芯片供需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的重要表征,然而这次降价会是不是会演化为LED芯片行业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杀价竞争的开始呢?
过度解读本次降价事件无疑会带来对未来价格趋势的错判,了解降价背后的逻辑则能更清楚的判断未来的行业价格趋势。LEDinside分析本次降价背后主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1. 供需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形成LED芯片降价的外部条件
2015年的LED芯片大降价使中国市场的LED芯片市场售价水平远远低于厂商内部生产的成本,促使2016年以后原本只是逐渐开始洽谈的LED芯片代工业务进入加速阶段。一时间本土几大芯片厂收到大量的品牌厂商的LED芯片代工订单。
同时2015年的价格大跌也使得新设备订购数量降到冰点,以至于16年尽管三安和华灿有储备产能投放,但是仍不足以应对增量的需求。代工转移的订单叠加原本的市场成长使得LED芯片总需求预计有每年20%~40%的以上的成长。
然而从供给的增长来看如果到2017年年底,相对2016年年底便有65%的增幅。因此到2017年底,供需紧张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LED芯片价格已经不具备持续上升的外部条件。实际上,供需平衡的出现可能更早,三季度市场供需已经恢复平衡,只是厂商的降价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
2. LED芯片价格有内在的降价趋势 LED的半导体产业属性支持定期降价
LED芯片以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来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相比半导体及面板行业要小一个数量级,然而仍然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具有这样成本结构特征的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长期来看,成本曲线是持续向下的,不存在传统产业所面临的规模不经济的约束。
从LED的价格趋势的历史来看,每年都有一定的降价幅度。厂商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获得的内部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集群化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再加上材料及工艺的持续改良足以降低成本,扩张规模,维持营收规模的成长和利润水平的相对稳定。
LEDinside统计长达6年多的球泡灯价格趋势,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回归会发现,长期来看,替代40W的LED球泡灯均价每个月的跌幅达到1.7%,年化降幅达到18.9%。
而主流的一些照明用的封装产品的价格,在行业价格跌幅大的2014年到2016年更是环比每季度下降7.1%~22%。这当然属于非常的降价行情,然而也不要忘了像2016~2017这样的涨价行情,放在更长的LED产业发展历*也是极少出现的特例,大部分时候行业年化降价15~20%是正常的幅度。
2016~2017年的价格上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2014~2015的价格急剧下降的报复性反弹。所谓反者道之动,描述这种情形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3. 主导型LED芯片厂商 利润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降价
经过本轮的芯片厂商大扩产,三大厂商产能逐步跨过100万片/月的门槛,相比中小厂商有着更明显的规模经济。加上本轮扩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新增产能的效率比上一代机台更高,平均成本更低,无力更新设备的厂商逐渐被边缘化。LEDinside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导企业-边缘企业结构来描述这样的市场,通过这个模型来解释主导企业降价行为的策略意义。
市场的需求曲线是D,单一边缘厂商的供给曲线是该厂商的MC曲线,整体边缘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多家边缘厂商的供给曲线相加的结果即S(p),S(p)的特征是当价格在P*以上时供给Q大于0,当*P*时,边缘厂商售价不能覆盖短期可变成本,则选择关掉机台退出市场供给。
也因此,主导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图中蓝色线,即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在P*以上的价格区间,主导厂商会面对边缘厂商的价格竞争,需求曲线有较大的弹性,当市场价格到达P*以下时,主导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等于整体市场的需求曲线。
当主导厂商的成本优势没有很明显的时候,比如在图中MC1的位置,价格P就是主导厂商利润大化的条件MC1(红线)=MR(绿线)时的价格。
然而主导厂商经过两年的扩产,特别是大量引进新机台的情况下,边际成本曲线(MC1)可能已经大幅下降移动到了MC2的位置。按照MC1(红线)=MR(绿线)的利润大化条件来定价的话,合适的价格可能是P2。
当成本已经来到MC2,主导厂商还按照原有市场价格定价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图中来看就是利润率很高(1-MC2/P),但是利润只是整个绿色阴影区。
如果按照P2来定价,就会发现新的利润率(1-MC2/P2),相比之前降低了,但是实际的利润则是整个蓝色阴影区。显然蓝色区比绿色区更大,也就是说定价在P2时主导厂商的利润反而比高价格定位的时候更多了。
增量的收入和利润来自几个方面,一部分是边缘厂商退出所让出的市场,另外一部分则是价格下降所刺激出来的增量需求。考虑到LED芯片已经有两年没有降价,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需求,通过降价带来需求量的明显增加也不无可能。
只是价格需求弹性是否能有如上述模型中描述的这么大则是不一定的,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已经很小的话,降低价格不能刺激出新的需求增长,上述逻辑则有可能是不成立的。
尽管降价带来的收入成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主导厂商的这次降价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带有明显的打压边缘厂商的意味的。特别是照明用的LED芯片,是目前边缘厂商主要参与的市场,针对2835用芯片,三安一次性降价20%,实际上是把市场价格直接推到了大部分边缘中小芯片厂商的可变成本线以下,迫使这部分厂商陷入亏损和退出的境地。
通过降价把价格调整到利润大化的位置,同时迫使边缘厂商退出,并降低新进入厂商的收益预期,防患于未然,大概是本轮几家芯片巨头主动降价之策略行为的主要动机。
因此综上分析,本轮LED降价是维持价格稳定的内外因素都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有主导厂商策略行为的使然。长期来看LED仍然是会回到价格下降的趋势中,的价格暴跌和持续上涨都是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偶然现象。
只涨不跌不过是幻觉,一跌就对行业未来产生动摇又何尝不是反应过度?
(原标题 LED芯片降价现象的经济分析——LEDinside文/ LEDinside分析师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