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发展道路将漫漫且修远 痛点超深度解析
- 来源:数智网
- 2017/11/21 14:43:5640435
国内市场渗透率与海外市场差距大
目前国内的智能锁市场总体渗透率仅2%,韩国已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锁市场渗透率也仅能达到19.75%,虽然大幅缩小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差距,但是赶超路途依旧遥远。
产业链产能不足,仍处技术迭代期
近3年来,智能锁的面板和锁体的总体生产量,虽然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的需求缺口,其中面板结构性短缺约20%,锁体结构性缺口约30%,可见产能较不足。
由于国家加强环保检查等因素,近几年与实际需求比,电镀与烤漆的有效供给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短缺,其中电镀供应结构性短缺较为严重,约达20%,烤漆供应结构性短缺约5%。未来包括金属贴膜、钢化玻璃、陶瓷等工艺将有可能更多的应用于智能锁领域。
近几年,光学指纹头的供给基本能满足智能锁市场的需求,但是半导体指纹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供给短缺,2018年半导体指纹智能锁的占比将超过光学识别。
部分技术与设计问题亟待突破
目前智能锁主要以传统执手型为主,推拉型智能锁由于不能带动天地钩,不符合中国国情及相关安全需求。虽然国内消费者喜欢推拉型款式,但*厂家都未出推拉型智能锁。
机械锁体对门缝要求高,但用户体验感差;电机锁体相比纯机械锁体稳定性较差;全自动锁体不适合国内门,安全性较差,但是随着技术突破,锁体的全自动化能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此外,部分智能锁产品应急锁芯的防盗性能差,部分产品锁具设计防技术开启性能差,部分产品用料差致使防破坏开启性能差。
诸多生物识别开启方式都有瑕疵:指静脉成本高,普及率极低;指纹识别是主力,但部分产品受到假手指复制的威胁,不同的皮肤情况、湿度情况、指纹识别的认证效果,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适应性较差,但拒真率、认假率仍有着提升空间;人脸由于其算法、功耗、场景应用等方面,依然无法做到100%的识别准确率,所以适应性差且功耗高;虹膜易用性差且成本高。
功耗问题是困扰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智能锁嵌入式领域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人脸,虹膜等技术在数量有限的干电池设备上遇到的瓶颈。目前常用的电池有5号碱性电池、锂电池,目前主流厂家主要使用Wi-Fi、Zigbee以及433等方案,待机时间1年左右,甚至更短,所以续航痛点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无线供电技术、超级电池、能量转化等新技术落地,或将解放电池电量的约束,为智能锁的新功能扩展,如实时视频等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成本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比如指纹识别技术,现在多由原来的大面积指纹识别传感器,改为现在采用小面积的传感器来降低成本,在算法上寻求突破。
安全性措施构建不足,本地硬加密欠缺
IT行业有句至理名言:网络所能达到的地方,都存在网络安全问题。Wi-Fi、Zigbee 协议内网非常安全,但与外网通讯安全尚不完善,具有受到黑客攻击的风险。云端安全、虚拟机安全由云服务商提供,但针对应用的防御攻击服务较少构建。
目前智能锁从芯片到程序设计,再到网络传输,大多数品牌都进行了严格的数据加密技术,但许多智能锁系统密钥、敏感信息只采用软件加密算法,只有少数厂商在智能锁中配置硬加密芯片,像德施曼智能锁就融合了金雅拓的机器识别模块(MIM)和 硬件安全芯片(SE)。
部分厂家将智能锁中所存储的密钥、指纹特征值、其他敏感信息等均保存在软件固件中,一旦被黑客攻击,用户不仅失去对自己门锁的控制权,还会泄露自身的身份信息,这是对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双重风险。
部分门锁厂商后台服务器存储了与门锁相匹配的密钥信息,一旦门锁遭到破解,黑客甚至可以反向攻击厂商的服务器。云服务方面大多数厂家使用外采云平台,但部分厂家只购买了虚拟机没有购买防御安全攻击的服务。
国家标准空白多,行业标准内容杂
欧美、日韩家庭安防市场较为成熟,拥有相对完善、严格的国家标准,对智能锁的尺寸,锁芯、锁体等都有统一规定。而我国智能锁已有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国家标准规范内容空白较多且集中在公共与建筑标准领域,而行业标准又呈现相当杂乱的现象。
当下,企业在生产及设计过程中没有标准的参考依据,标准混乱导致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如果能在统一标准下的制造产品,终保障的是消费者利益。行业中部分中小厂家由于成本、技术、设计等原因,不能严格执行标准,在安全保障、研发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与管控能力,只能依靠低质低价冲击市场,对智能锁行业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同业科学竞争,促进行业内企业的优胜劣汰,亟需加快国家层面的标准建设。
本地与云端数据安全隐患,争夺进入后场
目前智能锁安全隐患较多,如用户指纹模板和数据存贮在智能锁内,智能锁内如果没有国家认证的安全芯片,指纹模板和数据可能会被盗取;如果指纹模板和数据存贮在云端,在网络传输有攻击风险,需要建立数据传输安全机制,还需建立数据存储安全机制,以防范云端存储风险。厂家需要从芯片设计到上层应用再到远程云服务,分层次建立安全技术要求。
生物识别模块的样式和安装位置成了各家争夺的焦点,如将指纹识别模块设计于锁的上侧、中间、手把上等,由于各个位置均被申请为,后入场厂家可开发的样式已经非常少,而部分厂家为避免之争,开发的锁结构显得不伦不类,大有生拼硬凑之感,导致产品的生物识别便利性体验下降。
用户使用与购买痛点
20.1%的消费者未听说过智能锁,64.4%的消费者听说过智能锁或者在某些场合接触过智能锁,所以教育周期依然很长。8.4%的消费者出于对智能锁远程安全的担忧,17%的消费者担忧电子产品容易损坏,37.2%的消费者因为价格太贵,37.4%的消费者其他原因不打算更换,消费者的误解都需要一一化解。
生物识别技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比较新型的技术,用户在使用该技术,尤其录入模板时,经常没有采用正确的姿势,将来软件会有更多的提示功能来帮助客户解决这一问题。生物造假问题担忧,假手指、假人脸等造假技术给生物识别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一些应对措施,将来会得到应用普及。
场景联动不足,互联互通性差
智能锁作为入户核心智能设备,以智能锁为切入点,带动智能家居其它产品的落地将成为一条可行路径,智能锁爆品或许可以带动其他周边爆款产品。但目前智能锁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联动尚不成熟,家居行业标准难以统一,单品之间、单品与系统之间的互联存在诸多障碍。
智能锁在设计风格上还需要注意与整体家居的搭配统一,做到更美观、更易用、更安全。锁厂多数认为远程开锁的安全性较为不可控,所以,即使支持手机APP远程开锁等的功能,但尚未实际开通。(原标题:中国智能锁行业痛点超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