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深圳智慧道路停车项目:三级层级 五大保障和两种举措

来源:智慧交通
2017/10/25 11:01:2735349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扶持政策。但从目前看来,整体推进速度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交通涉及交警、交通、市政等众多部门,城市智慧停车也需要打通商场、住宅、公共停车场等资源,是一项重大系统性工程,若无政府的通盘设计、强力推进、统筹资源,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的协同配合,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各地智慧交通仍普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有智慧之名无智慧之实”的尴尬境地。
 
  10月20日,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指导,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支持、深圳市智慧交通产业促进会、上海智能交通系统产业联盟、南京市智能交通产业协会等地方行业组织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城市智慧停车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银湖会议中心举办。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贾赞星副主任分享了《深圳智慧道路停车管理经验交流》的主旨演讲。本文为现场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贾赞星:各位领导、嘉宾,上午好。下面先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深圳市智慧道路停车管理创新的模式应用发展,欢迎大家指导。今天的交流分三部分:
 
   基本情况
 
  深圳市道路停车经历了一个从收费到停止收费到再收费的过程,历时相当长,深圳曾经是个禁止道路停车收费的城市,也是个以失败收场的城市,所以第二次实施收费相当慎重。深圳交通面临的问题很多,从车辆的增长速度来看,深圳市的机动车增长非常快,高峰期堵车非常严重,2012年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200万辆,自2011年底到2014年真正开始实施试点智能路边停车系统的两年时间里,2014年,机动车新增14万辆,达到了23.6%,截止到今年6月份,机动车保有量为312万辆,而且是在限牌的背景下 。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深圳道路停车从收费到再收费的过程非常艰难,在2004年到真正开始试点收费的期间大概是8年时间,这8年时间是不收费的,这8年里深圳交通问题日渐突出,因此重新把道路停车收费摆了出来。之前有一个失败的教训,所以第二次收费选择更加的慎重,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较多,这三张图是收费前深圳市交通拥堵的图片。
 

 
  个违章停车引发的交通拥堵;第二个是长期占用车辆泊位;第三个是人行车道跟自行车抢道。
 
  项目实施过程
 
  2011年8月开始筹划项目,2015年经过了评估,正式推进,历时3年,覆盖1.2万的停车位,又经过1年半的评估优化期,之后才正式向原特区外全面推广。整个过程经历了4大阶段,个阶段是准备期,我们进行技术研究,健全法律法规,包括收费站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的试点建设期,对1500个泊位进行了试点,2015年启动特殊泊位的建设。第三个阶段是优化期,在2015年5月,根据市民的呼吁,人大代表的意见,我们夜间免费时间推迟1小时,2015年7月,3小时收费标准降低40%。我们认为首3小时道路可以满足短时停车的需要。2017年1月对停车收费的泊位检测技术进行了测试;2017年7月,项目全面推进,计划建成4万的路边泊车位。
 
  实施效果
 
  (1)路内停车秩序改善效果明显
 
  2015年1月1号,项目实施之后道路发生了变化,这是商业周边的道路,福田CBD的中心六路,斑马线全部被车辆占用,现在全部停放好了。
 

 
  这是竹子林的区域,行车道完全取消了。
 

 
  这个是旅游区大梅沙,原来停车非常的困难,经过整治以后非常规范。
 

 
  (2)路内收费管理平均车速明显上升
 
  2016年泊位路段整体平均车速较2014年上升了5.68%;较2015年下降了0.53%,但低于全市所有路段平均车速降幅(1.97%)。与设置前相比,96.8%的泊位路段交通运行状态可以有所提升或维持原状,仅3.2%的路段状态稍有下滑。2016年处于拥堵状态的34条泊位路段中,有25条与设置前相比平均速度有所上升,仅9条路段持平或略有下降。
 
  (3)路边短时停车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81.85%以上的车主停车时长都在两小时以内,路边停车为“短时停车”需求的主要目的得到了有效满足。通勤交通利用路边停放的现象(大于4小时及以上)基本消失,间接实现了引导以上下班为代表的通勤交通由小汽车向公共交通转变的目的。
 
  (4)路外停车场使用率显著提升
 
  在路边停车收费之前,深圳的停车场建得比较多,但控制率较高,交委的停车楼一楼是基本上停满了,地下2楼的车辆很少,三楼几乎没有。试点之后,“路外停车场空置、路内车辆无序停放” 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整体停车资源得到进一步均衡。
 
  (5)市民对路内停车管理认可度的提升
 
  截止到昨天,深圳道路智能停车软件注册用户突破200万以上,与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比是1:1.6,而且是在仅特区内收取路边停车费的情况下,下一步特区外全部开展收费之后,我相信注册和保有量比例有可能接近1:1。经过我们的管理不断提高改进,市民的认可越来越高,2016年,我市接受关于泊位设置投诉与建议来函中,64%的为申请新增泊位的函件。
 
  第二 方案交流
 
  总体思路
 
  深圳市智慧道路停车项目建设之初,在交委领导下,基于交通需求管控研发的思路,当时从政策纲领、法律法规、架构机制、系统设计、设施规划、平台开发等各个环节入手,终形成了一整套的城市智慧停车方案。概括3个层级、5大保障和2种举措。
 
  三个层级
 
  这个方案主要包括:是政策层,包括政策纲领,新时期停车政策方法和途径。第二是法律法规,如何用法治来保障收费、管理和执法。第三是价格机制,面向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何进行停车收费模型和动态调控的方法;第二是应用层,主要指系统设计,包括基于“射频+手机”应用的智能管理停车方式。再有是设施规划,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车辆实施方法。后是平台开发,以“互联网+”的思路,智慧停车的软件包构成开发的层级。第三是评估层,在深圳,每年要进行一次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泊位和收费机制进行动态调整,这三个层级构成了交通需求智慧停车的整体解决方案。
 
  五大保障
 
  五大保障是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设施保障、管理保障、技术保障,我们进行了一年的筹备,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济南、武汉、昆明等等城市进行调研,从收费性质,资金用途、组织架构、技术模式、管理方式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总结,针对当时道路停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大的程度规避矛盾,提高管理效率。
 
  (1)政策保障
 
  深圳道路停车个政策保障是《深圳市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二个是《深圳城市交通白皮书》。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印发之后,深圳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治理交通。第三个是2013年12月28日印发的《深圳市路边临时停车收费管理方案》。2014年3月19日,许勤市长签发了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在道路停车应用中多,效率高,对深圳整个道路停车收费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2016年,市发改委核发《道路临时停车使用收费许可证》。2016年4月10日,市公安交通局签订了《委托行政执法协议书》。
 
  (2)组织保障
 
  明确了收费性质和实施主体。通过《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深圳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对路内停车收费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路边临时停车位使用费属于公共道路资源占用费,为行政性收费,上缴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发展公共交通、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治理交通拥堵、交通科技创新等工作,其收取和使用情况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另外,经过多轮研究,确定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实施主体。
 
  (3)技术保障
 
  在建设之初,我们对射频、手机、咪表以及人工(现金、POS机)等技术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多轮比选,终结合深圳的实际,确定采用“射频+手机”的技术模式。2011年,考虑当时的射频技术无法实现泊位与车辆的意义对应,拟采用“手机+智能咪表”,并对当时的一表一位/二位咪表升级为一表八位的集中式多智能咪表 。2012年,射频技术方案取得理论突破,拟采用“射频(方向)+手机+智能终端”,进一步丰富智能咪表作为交通查询、交通管理等功能。2013年,考虑智能终端对城市道路环境的影响,经过多轮专家评审并报市政府终确定,采用“射频+手机”模式。2014年,考虑项目实施迫切性,首先推出手机模式,并同步开展射频技术工程化验证。
 
  (4)设施保障
 
  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及深圳的实际,2014年6月,已形成泊位设置指引的初稿,经过了四个试点片区半年评估完善后,经市征求交警、消防、规土等多个部门意见后,形成了地方性标准文件——《深圳市路边临时停车设施设置标准指引》。
 
  从这上面体现出当时在深圳的泊位有3大类型和3种泊位的收费性质,深圳是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根据城市拥堵的阶段是1类区,其他地区是相对没有那么拥堵,这三种是不统一的,同时我们设置了三种类型的泊位——全天泊位、夜间泊位和非高峰泊位。为什么考虑设置非高峰泊位?因为在深圳的交通概念里有两个高峰期,就是上班的高峰期,在早晨的7点半,以及晚上5点半,非高峰泊位在两个高峰期不准停放车辆的,除了这两个时段该缴费的缴费,不缴费是夜间免费停放。
 
  (5)管理保障
 
  2014年4月,市公安交警局与市道交中心签署了《委托行政执法协议书》,并由市法制办在政府公报第16期发布了公告。根据委托协议,市公安交警局委托市道交中心对《深圳市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中规定的5种临时停车泊位内违停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同时,配合对设有停车泊位路段的停车泊位外的违停行为进行查处。
 
  两种模式
 
  我们的总体技术路线规划采用射频+手机+车位监测器,以射频无感支付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手机自主缴费为车主停车付费的重要手段,实现远距离自助支付,以车位监测器作为车位状态监管的辅助工具。
 

 
  上图是我们的方案总体构架图,看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核心就是后台管理系统和前端的感知系统,包括用户自己的手机设备,再一个是连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所有的数据专线进行连接,另外管理平台通过政务内外网从交委的城市中心和门户网站来进行串联,后形成了内部的构架图。
 

 
  整个系统结构大的来说是4个功能域,小的来说是4个信息板块,其中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板块, 4个功能域设计了信息处理板块,后端支撑板块。
 
  目前采用的预付费收费方式,即将推出的后付费的收费方式,通过APP的导航找到泊位,通过输入泊位号来购买停车时长,司机泊位时,如果车辆泊位钱数多会自动的退给你。后付费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管理办法还没有推出,后付费是把过程简单化,车辆进入泊位之后直接输入泊位的编号,离开时订单结果会自动发到手机里,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进行缴费。
 

 
  这是射频支付的程序,这几年一直大力呼吁和研究射频支付,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论证,下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推进。
 
  接下来是无感支付。这个方案有几个特色:是便捷支付,以射频或手机作为用户停车付费的手段,实现无感支付或远距离自助支付。第二是监管,利用车位监测器进行自动监控、提高停车监管效率,人均监管停车泊位可以达到80-100个。第三是收费透明,采用电子收费方式,现场管理人员不接触现金、也不参与收费,只负责监管和设施的维护工作。第四是柔性执法,巡管人员通过PDA接受后台指令,到*位置完成违章拍照、罚单处理等流程,不进行现场的罚款、锁车等刚性执法。第五是信息共享,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市交警违章处理平台等系统衔接,实现停车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这是我们平台的页面,这是登录界面。
 
展示图
 
  重点说一下,我们的平台里,我个人认为直观、容易理解的三张图,张图是停车图,停车泊位的路段全部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任意点击查询每一个路段有颜色的P点,红色说明这个停车位是全满的,绿色是很充足,车位还有几个以上,蓝色是相对车位不多了,只有2-3个。
 
  第二张图是人员管理图,所有的巡查管理人员都会出现在地图上,图像是实时更新的,每一个监管人员手上拿着PDA,一是作为外部的管理,执法收单进行处理,一是作为内部管理,其运行轨迹、行动轨迹都可以记录下来,上午在哪里逗留,走到哪里去,上厕所、吃饭都可以通过路段分析,这是对人员的监控。
 
  第三张图是设备设施的监控,这是全部智能化的,绿色是代表健康,中间红色是需要维护,红色的数据会发送给离他近的维护人员手上,维护人员可以把这台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换。这是全自动化的一个流程。
 
  管理平台在当年是一个创新,在 PDA上有一个界面,反映了每条路段实时停车的状况,这个状况可能延迟1-3秒非常的清晰,结合这个路段看出来有不同色块的车辆代表不同的停车情况。
 
  黄色的车辆代表在10分钟之内刚驶入的停车,还没有缴费,以及在免费期间,待缴费的车辆,绿色车辆代表进行了正常缴费,守规矩的车辆。红色的车辆代表还没启动缴费。还有一个打了勾的,这个代表执法队员提交的数据,违停数据提交给交警了。橙黄色的车辆代表启动缴费,但是购买的缴费时间比较短,可能是超时停放,要将这种车辆与未缴费进行区分,这个在我们的管理办法中有规定,如果及时补费取消处罚,不算违停。
 

 
  这是我们的报表统计图,系统收集了很多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各种数据类型的排列组合,可以根据需要和需求统计出各种各样的报表,看你有什么偏好可以随意的设置。为什么把这张图拿出来?就是跟大家讲一下大数据在停车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不知道车主的具体信息,仅仅知道手机号码和缴费习惯,知道缴费的数据,但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的问题,上面的三张比状图,张是我们的用户,第二张图是说明深圳市还是一个移民城市,外地的手机相当的多,紫色的区域是整个外地用户的数量。第三张是车主分析,200万的用户有多少是自己的用户,比较的用户都可以分析出来。从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大数据应用是非常好用的,我们技术方案的另一块是系统前端设备的部署,一个是标志、包括标志牌,还有阅读器、车位监测器,另外一个是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我们探索的一个过程:
 
  (1)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是项目实施合法性的基点。(2)全电子收费方式,收支两条线管理,避免现金收费弊端和收费用途的质疑是项目获得市民认可的关键。(3)项目实施单位的巡管人员接受交警委托执法是保障项目可实施性的重要因素。
 
  (4)合理规划收费片区以及路段泊位布局,并在实施前提前征求各部门及市民意见,是实现项目既能满足短时停车需求又尽量避免对动态交通干扰的必要条件。(5)评估后动态调整的合理收费标准对于保障项目的运行具有决定意义。(6)多渠道、持续的宣传和投诉与意见处理的闭环是项目运行改善的必要途径。
 
  第三 未来展望
 
  1、实现道路停车射频支付技术(RFID)的应用推广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道路停车射频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工作。我们将尽快推广道路停车射频技术应用,从而实现道路停车的全自动缴费,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和用户使用体验度,同时,通过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已有的手机+车位检测器技术,打通“泊位信息--车辆信息—用户信息”的链路,为停车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应用奠定基础。对深圳大数据的深挖和应用会变得坚实基础。
 
  2、打造全市停车信息“一张网”
 
  社会停车位的联网包括立体停车场的建设,以深圳市为例,把深圳市的客户集中在这里,他们也是我们大的用户群体,以道路停车为依托,逐步向单体的停车场整合,终可以形成一张信息网,这张信息网普及全市的智慧停车,增加车位的利用率,包括静态交通大数据的分析,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以及市民出行服务等应用,为市民提供全市停车场以及路边泊位的查询,的服务市民。
 
  有什么好处?是借助终端的渠道将服务推送给车主。我们已有200万的用户,通过这张网可以进行联网,站在政府层面进行停车引导、信息的发布,停车安全等多方面的监管,包括停车资源的合理应用。站在用户的层面,我们可以实现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出行停车预测与推荐,车程的查找,车辆停车场的预订服务,车辆的安全锁定和解锁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是形成城市级的静态交通四大维度数据云。通过这张网获取车主的信息,车辆的档案,车场的档案,对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后构建城市级的停车大数据体系,支撑高性能的并发、报送和停车的数据存储。
 
  第三个好处是构建面向深圳市静态交通大数据的分析模块。一个城市建立停车数据库之后,需要分析很多的数据,包括数据覆盖的监控:停车场的监控与统计,质量分析、设备故障分析等,还有停车场泊位的应用,停车场泊位的周转情况,停车场泊位的控制分析,泊位停车的时长等;另外是停车资源的分布,各个时段、各个区域,城市停车场总量的分布,包括停车定位、停车场定价等,还有各时间段预测的峰值,各个区域停车场的指数等,可以给我们建立一个很大的数据模型。
 
  第四是以将部分信息向社会开放的方式打通用户与商户间的服务。市委,经信委都提出有必要的数据向社会公开,打通商户之间的关系,包括车主停车后,系统把附近商家的信息推送给他,他从商家的活动获取优惠券可直接抵扣停车费等,实现商家和车主的互动。
 
  第五是以停车入口对接汽车后服务。实际上可以将车险、洗车、维修、代驾等服务推荐给车主。
 
  第六是实现消费服务链升级,服务触达。通过客户停车,消费偏好,进行系统的分析,特别是消费偏好和历史收费的记录。
 
  以上主要是对深圳市智慧道路停车建设与运营的情况,数据化、信息化在互联网停车应用上的种种探讨,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对智慧停车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期待这种智慧便捷带来更多的发展与无限的可能。谢谢。
 
  原标题 贾赞星:深圳智慧道路停车管理经验交流

上一篇:交通事前广播预警系统 防患于未然

下一篇:“高亮”投影机就等于“”吗?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