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二维码与NFC技术贴身肉搏 谁能略胜*?

来源:中关村在线
2017/8/25 10:46:4735527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8月14日,北京地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官微先后发布了北京地铁全线支持刷手机乘车的消息,搭载 NFC 模块的手机可以实现和公交卡相同的功能。一时间,NFC支付与二维码支付又被拿出来对比。
 
  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二维码和NFC技术相继诞生。此后的数年里两项技术稳步发展,并没有产生什么纠葛。直到2011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和 NFC 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短兵相接。
 
  对于两项技术来说,NFC 的技术复杂度更高,体验更具「科技感」。但在移动支付的浪潮中,成本相对低廉的二维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迅速抢占 NFC 支付的市场,很有可能发展为移动支付的的主力。
 
  线下的补贴大战方兴未艾,进入到2017年二维码又把战火引向了公共交通出行领域。
 
  自今年8月20日起,北京地铁开始试点推广二维码乘车。目前机场线已经支持「线上购票,线下取票」服务,即乘客可以像买电影票一样,提前在 app 端购买然后取票进站乘车。
 
  而根据官方介绍,从9月20日起,乘客在部分站点可以直接刷二维码进站乘车,进一步省掉取票的环节。预计到2018年一季度,北京地铁全网所有线路和车站都能实现手机刷二维码进出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8月14日,北京地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官微先后发布了「北京地铁全线支持刷手机乘车」的消息,搭载NFC模块的手机(需要支持一卡通服务或使用 NFC-SIM 卡)可以实现和公交卡相同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一卡通功能终于正式「转正」。
 
  实际上,在这则消息公布之前,不论是手机厂商力推的各类 Pay 应用、还是运营商主导的 NFC-SIM 卡,早已实现了「刷手机乘车」的功能,而且就是在现有的闸机上实现的。因此这次官方发声更多是出于推广手机一卡通的战略目的,极客公园也在时间进行了解读。
 
  一边试点二维码乘车,一边又推广手机一卡通,北京地铁为二维码和 NFC 技术提供了一个拼杀的战场。实际上,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上的较量还在继续,公共交通领域的短兵相接已经无法避免。北京地铁只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局部缩影,在这背后,其实也是两项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一次次此消彼长的对抗。
 
  回合较量:胜利的并不是「技术流」
 
  2016 年 2 月 18日,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那一天,不少 iPhone 用户来到星巴克或麦当劳,想要去尝鲜体验「刷手机购物」。
 
  以此为节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NFC 支付。其他手机厂商也紧随其后,纷纷推出自己的 Pay 应用,开始涉足支付与清算领域。虽然此前银联推行相同支付通道的「闪付」已经多年,但 Apple Pay 的风潮迅速成为一股正面力量,让 NFC 技术终于可以和二维码在移动支付领域同台竞技。
 
  在支付技术上,NFC无疑是先进的,「碰一下」即完成付款的体验自然、,和智能手机可以进行的融合。一时间 NFC 支付几乎成为中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大众关注度也提高了不少。
 
  不过在手机厂商高歌猛进的背后,影响 NFC 支付普及的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减少。首先,NFC 支付依赖于手机硬件实现(NFC 射频天线、SE 安全模块等),也需要商户端设备的支持,这些都为它带来了较高的部署成本。
 
  另外,虽然目前有数据显示全国已具备 NFC 支付能力的 POS 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但由于大量缺少 POS 终端、缺少培训的中小型商家的存在,让消费者在使用 NFC 支付时屡屡碰壁,导致使用率下降。
 
  反观二维码,它几乎可以运行在所有手机上,商户端接入的硬件成本和隐形成本要更低。比 NFC 支付更低的准入、使用门槛,再加上红包补贴的刺激,二维码支付很快完成了市场的教育和渗透工作。
 
  当越来越多的街边小商贩贴上 A4 纸打印的二维码收款信息时,也意味着在市场占有率上二维码正拉开和 NFC 支付的距离。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 2017 年季度《*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支付宝、微信支付联手拿下移动支付市场超九成的交易份额。
 
  在轮线下购物的支付较量中,NFC 虽然占领了技术的高点,借助苹果这样的「强力队友」进行推广,但二维码凭借更低的部署成本迅速建立起优势,横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快速渗入到了不同的应用场景中。
 
  线下商超购物不是移动支付的全部,进入到这轮公交支付的较量中,双方可供调配的资源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战事又陷入了胶着状态。
 
  第二回合较量,二维码正在渗透到 NFC 的优势领域
 
  和线下购物场景遇到的种种阻力不同,公交领域可以说是 NFC 支付真正的主场。
 
  手机一卡通本质上是利用手机对实体公交卡进行模拟,只要完成了后台接入工作,接收端(闸机、刷卡机)几乎不需要任何改造。在保证原有使用习惯的同时(可以不解锁直接刷手机),手机一卡通还带来了诸多便利。
 
  例如空中充值功能非常方便,虚拟卡片则解决了不记名卡片丢失的问题,而一部手机还可以承载多个城市的公交卡,对于差旅人士来说也颇具吸引力。目前手机厂商(各类基于 eSE 安全模块的 Pay 应用)和运营商(移动和联通推出的 NFC-SIM 卡)已经提供了较为完备方案可供选择,在支付上也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减免开卡费)。
 
  根据北京地铁官方公布的数据,在试点的一个月时间内,手机一卡通的新增开卡量就到了 20 万张,日均交易笔数为 20 万笔,环比增长了 200%。与此同时,目前手机一卡通每日交易量仅占北京地铁总日交易量的 2% 左右,说明还有非常可观的成长空间。
 
  对于二维码来说,公交出行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市场,此前二维码在该领域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布局。但二维码依然展开了主动进攻——凭借过去几年在消费习惯上产生的巨大势能,凭借现有已打通的支付体系,二维码正在向 NFC 的优势领域渗透。
 
  在二维码乘车方面,支付宝和微信两家依然是积极的推动者。
 
  支付宝目前已经支持武汉、杭州和青岛三地的公交卡(部分线路),而「支付宝乘车码」的适用城市包括济南、湖州和绍兴等 11 个城市;微信小程序「腾讯乘车码」已经支持广州、驻马店和青岛 3 个城市,小程序「深圳市民通」也提供了二维码乘车的功能。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乘车没有进入,但是北京地铁官方和易通行 App 进行合作,具体的发展情况上文已经进行过简单的介绍。
 
  二维码乘车的大优势在于可以和用户常用的支付账户挂靠,省去了公交卡单独开卡、储值(圈存)的步骤,「先乘车,后扣款」逻辑符合现有的使用习惯,能够避免公交卡不记名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但二维码乘车大问题在于效率低下。虽然现在一些系统提供了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打开支付页面(例如 iOS 的 3D Touch,一些 Android 手机的指纹识别),但是普遍来说二维码的呼出步骤是较为繁琐的,显然无法和「静默工作」的 NFC 相媲美。
 
  另外,二维码乘车需要对现有的闸机、刷卡机进行改造,而影响其识别成功率的因素也很多,例如扫码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峰期很容易造成闸机口的拥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二维码乘车的试点大多是在人流量较低、改造更加容易的公交车上进行的。
 
  上一轮较量中,NFC 技术的普及严重受限于整体的部署成本,而在公交出行的领域,二维码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使用习惯上,NFC 符合传统公交卡的使用习惯,二维码符合大众的「无现金」消费习惯,但前者在效率上更具优势。
 
  在使用成本上,NFC 依然绕不开手机的硬件成本,而二维码可以继续保持「零成本」的优势。
 
  未来二维码乘车的演进方向将是:地铁方面从「二维码取票」切入,先解决买票时排队、找零这些痛点,再向二维码进出站过渡。公交方面优先选择人流量较低的线路进行改造,保留刷卡机的同时增加扫码的功能,逐步培养用户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助推剂和一个隐患。助推剂是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力推的「无现金日」、「无现金周」甚至「无现金城市」等营销活动,对于二维码乘车的普及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隐患是二维码乘车无法绕开现有的公交集团,全国各地标准规范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清算方式上会面临一些阻力。
 
  两个「半路出家」技术的贴身肉搏
 
  虽然当下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上贴身肉搏,但有意思的是,两者在支付领域实属「半路出家」,起初不会有想到这两项技术会相交于支付领域。
 
  二维码的出现是因为一维码的信息密度已经不能满足商用需求,所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储信息就带来了「二维」的概念。NFC 技术则脱胎于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在读写卡之外增加了更加丰富的交互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二维码和 NFC 技术的诞生都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升维需求。电子现金交易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种用于连接用户和服务的介质,因此二者在技术演进中逐渐成为了新的支付手段。
 
  NFC:2009 年,中国移动在国内 10 省范围内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2011 年,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IC 卡芯片的迁移工作。2012 年,银联主导的 13.56MHz 方案列入国家标准,统一标准后的 NFC 支付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过去的 7、8 年中,运营上和银联一直是 NFC 支付背后积极的推手,但整个市场被引爆还是由于各类手机 Pay 服务的出现。
 
  二维码:2011 年,支付宝手机 app 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2013 年,微信 5.0 版本也加入了二维码支付功能。随着打车类 app 的普及,也带动了二维码支付的早期成长。
 
  2016 年 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也是央行在 2014 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官方承认了二维码支付地位。
 
  可以看到,NFC 和二维码在支付领域的较量始于 2011 年前后,这正好也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大步走进大众市场的时间。随着手机开始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广众所形成的向心力开始将两种技术牵引到了同一个赛道上。
 
  关于二维码支付和 NFC 支付孰优孰略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的背后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央行、银联之间的博弈,同时掺杂着手机厂商和支付机构的利益纠葛,因此短时间内结束这个战场的焦灼状态是不可能的。
 
  可见的未来,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领域会继续并线发展,不断碰撞出火花然后回到自己的轨道上,终在市场上将形成互补的关系。
 
  虽然 NFC 占有诸多技术上的优势,但二维码在软件层面提供了更低的使用成本,击穿了硬件壁垒得以快速普及。至于二维码相同的战术能否复制到公交领域,逐步占领市场,将是接下来两种支付方式竞争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另一可供观察的角度是,一项技术是能否普及,技术本身的先进与否只是判断维度之一。整体的部署成本,市场的接受程度可能是更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回顾二维码这个「低科技」技术一步步抢占市场的过程,对于「过时技术」的重新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的技术先进性也是很有价值的。
 
  原标题 二维码大战NFC:后的结果竟是……

上一篇:中国农机网正式成为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员单位

下一篇:深度学习技术还有哪些挑战性问题待解决?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