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显示市场中日韩三分 美国能否打破现状?

来源:投影时代
2017/8/14 10:10:5741347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当前,新型显示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屏幕大尺寸化成为产业发展新动力,AMOLED在中小尺寸产品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液晶显示在大尺寸产品市场依然保持主流地位。我国显示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在超大尺寸、AMOLED和产业链建设方面加快布局,产业整体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苹果公司要在中国台湾投资一条OLED试验线,鸿海要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液晶面板生产线——这两个新闻加在一起,构成了显示版图的新趋势:中日韩之外的美国,能否成为第四极呢?苹果的理性和鸿海的政治苹果公司投资显示产业,这不是新话题。在2014年即收购了MicroLED显示技术公司LuxVue。现在,苹果又在中国台湾设立了OLED研发中心,并向韩国SunicSystem采购了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建设一条2.5代OLED显示面板实验生产线。同时,苹果已经成功申请了“QuantumdotLED(QLED)和OLED集成于显示器”的(编号20170221969)——这是一种OLED和QLED混合成像的显示方案。
 
  世界显示版图的新玩家:美国苹果公司为何在显示产品上如此努力呢?苹果现在*的硬件产品是手机。手机上成本高的零组件是显示面板。苹果手机大的竞争对手,三星手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是掌握显示面板科技和技术。苹果在手机技术上已经在整机、CPU和软件系统上拥有独到技术优势,其大技术短板是显示面板。同时,苹果其他的硬件产品,如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也离不开显示面板——在这些产品上,显示面板即便不是高的成本部件,至少也位列第二高的地位。
 
  所以,苹果进入显示行业,是原有产业链的“技术补完”,是原有产业链竞争结构的优化。这与显示产业向轻量化、柔性化发展变革的巨大新机遇相得益彰。苹果在MicroLED、OLED、QLED上的兴趣如此浓厚,也有很好理解了。不过,与鸿海比较,苹果进入显示行业的途径更为特殊:,主要是技术性积累,期望通过技术授权和技术创新,以轻资产的方式,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并获得终产品体验的差异性。第二,选择紧密和日韩中合作。例如苹果MicroLED和OLED的研发实验都与中国台湾地区相关产业紧密相联系——苹果并未表现出“美国本土”化的民粹主义情绪。
 
  与此不同,鸿海美国设立液晶面板厂的投资非常有“政治特色”:,这个投资是在当选美国总统,号召制造业回流之后出现的,信息是在软银孙正义访美时提出的。第二,美国此前缺乏显示面板的制造,缺乏相关产业基础。第三,几乎每一次鸿海项目的向前推进,都会有的身影。尤其是第三点,需要格外重视。近又有一个升级消息:据澎湃新闻8月2日援引CNBC消息报道,美国时间8月1日,美国总统称,富士康董事局主席郭台铭私下告诉他,美国新工厂的投资额其实是300亿美元,这一数字可是上周公布的3倍。
 
  后面这个变化,更充分说明鸿海美国项目的“政治意义”“政治正确”。换句话说,没有,可能就没有这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做多大、怎么做,首先需要美国总统和政府“高兴”。所以,都是“美国显示”圈的发展问题。苹果的策略是理性的,反应的是企业发展的诉求,是高度可行性的方案;鸿海的项目则更多是政治性的,具有感性成分,反应的是美国政府和其小弟(日台资本)之间的利益互动诉求,虽然可行性也有,但是其经营性风险却更高。苹果的成熟性和鸿海的“困难”苹果公司布局显示面板的过程,基本是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对于苹果这样巨大且财力雄厚的公司,做关键零组件的技术研发,这是自然不过的经营事项。换句话说,苹果不做这些事情,才是真正值得奇怪的景象,苹果采取的是高度成熟的市场方式:通过技术和独特进入新空间,获得话语权。
 
  反而,鸿海的美国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技术。作为大的显示企业之一,鸿海的技术储备雄厚、工业化能力不容置疑。2016年成功收购夏普控制权后,更是如虎添翼。目前鸿海广州10.5代线的建设,也足以说明这家企业的“能力与野心”。但是,这不意味着鸿海美国项目没有“困难”。这个困难大的地方就是“资金”。一条液晶面板线的投资是巨大的,OLED面板线的投资则更大。
 
  如何获得投资,或者说融资能力如何,决定了一个企业在面板产业的前进步伐。这方面,三星在OLED上LG,即是由于三星通过手机、电视等终端的“产能变现能力和利润能力更高”的直接结果,也是三星集团整体体量更大、财力更雄厚的直接结果。国内大陆地区,显示面板产业发展迅猛,则主要得益于各地政府的雄厚财力、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以及商业银行的银团贷款。另一方面,日本的显示面板产业进入一个困难周期已经有10年之久。典型案例是夏普的卖身、松下——东芝系的消亡,JDI的整合以及目前的经营困境。这方面必须首先说明,在上游产业链上日本显示业的完善程度是高的,在面板技术上,日本企业的先进性也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缺乏大部头的投资能力,日本只能看着这个产业“衰落”下去。同样的事情也适用于中国台湾面板业:只不过后者的技术能力、产业链能力更弱。当然,制约面板产业发展的条件也包括:下游需求和上游配套——这也是鸿海美国项目的风险之一。
 
  从上游技术和配套角度看,日韩台是具有性,大陆地区在加速追赶。从下游需求看,中国大陆地区是大的市场——内需强大、出口量占比巨大。同时,由于空间距离较近,中国大陆地区能够更好的利用日韩的上游资源。某种意义上,大陆地区作为显示产业中日韩三国四地中的后发者,能够追赶的先决条件即是:资金、上游配套、下游需求这三个点。其中资金的组织能力,这个制度性鸿利起到了关键杠杆作用。例如,LG近再次投资广州,建设OLED面板线,即是看重当地国企的配套投资(30%股份),和国内银团能够提供的贷款。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透漏出的鸿海重庆项目未能实现的原因也在于“如何融资”——郭台铭重庆项目规划需400多亿,融资计划是重庆市方面解决全部资金问题,鸿海承诺3年里面回购,400亿按8%年利率付息。重庆当时研究后认为这样的融资方式风险较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项目搁浅。那么,现在,鸿海美国液晶面板项目的问题就出来了:100亿美元投资何来。
 
  尤其是在鸿海广州项目差不多体量的投资,已经进入快速建设阶段,鸿海日本还有需求部署OLED新项目、鸿海中国台湾总部也有技术升级和扩产需求等“资金支出”背景下,“钱”是大问题。如果整个投资扩张到300亿美元,那更是鸿海现有资金能力所不能承受之重。近的消息是,威斯康星州参议院议长、共和党人斯科特?菲兹杰拉德(ScottFitzgerald)8月10日发推表示,因为富士康建厂一事,该州的财政预算案还暂未批准。“对于富士康来建厂,威斯康星州要掏30亿美元这件事,秉着负责任的态度,我对这件事还得再想想”。
 
  菲兹杰拉德的表态说明,鸿海美国项目尚未完成后所有的决策。对此,笔者认为,确立在哪里建设工厂、地方政府给予那些税收优惠,这都是小事情。关键的是“融资”要有着落。同时,从公开信息看,鸿海尚未后确定美国项目的技术路线和产能规模。而技术路线、产能规模不同资金需求差异也会巨大。所以,可以有如下结论,苹果的策略是成熟稳健的;鸿海的美国项目还处在“重要问题”尚未解决完的阶段,是相当不成熟的。苹果项目已经有拿得出手的一系列——不管这些终能不能变成产品,至少对于研发型项目而言,就是硬的成果。鸿海美国项目,则还处于“画图纸、构框架”的设想阶段。显示*四极,美国定位苹果和鸿海的“美国”努力,能不能使得美国成为中日韩三国四地之后,显示行业的第四极呢?答案分成三个方面:,在技术上,苹果的路线图是清晰的,而且一定能取得一些成绩。
 
  同时,美国在显示行业一直是技术“源泉”。例如3M的光学薄膜,康宁的玻璃基板,应用材料的关键设备。第二,从制造角度看,苹果的试验线在中国台湾、康宁的玻璃熔窑也基本不在美国。即规模产品上,美国的技术优势并未变成本土制造优势。第三,从时间角度看,美国踩了后的班车,鸿海项目100亿美元的预期耗时4年。且这个项目只是解决有无问题。要形成与中日韩的规模性对抗能力,美国需要的项目会更多——也需要更多的上下游配套和需求。
 
  事实上,笔者不认为美国目前的目标是成为显示的第四极。从中日韩的竞争看,三国四地的发展格局已经分化:日本萎缩、中国台湾守城,只有韩国和大陆地区处于进攻之中。这个格局体现了行业竞争的激烈——即便已经入场的玩家,也会遭遇强大的市场压力。例如,2017年松下将正式退出电视面板的制造。从美国的发展看,鸿海项目即便落地,更多的也是在解决“本地需求”问题。美国是大的彩电市场之一,他们需要大尺寸面板。同时,信息化的军事装备、未来的车载显示,这些都是鸿海美国项目的市场方向。且从成本角度看,美国制造的面板,短期在非美市场很难说具有“成本竞争力”。
 
  后者也会束缚,美国显示面板业做大做强的空间。综上所述,显示面板作为一个重大工业领域,吸引苹果和美国政府的目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一个项目领域有钱赚,和你能赚几个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在美国通往显示强国的道路上,还有N座大山要翻越——正面的经验,可以问问中国大陆地区耗费了多少资源和精力才有今日成绩;负面的经验,亦可以问问日本业者,是如何跌落神坛,从到目前急速衰落的:这些经验不是美国总统的一个愿景就可以解决的,这其中的经济学问题,也不是用政治手法就可以破解的。
 
  原标题 美国将成为世界显示版图的新玩家!

上一篇:“十三五”发展规划 推动LED产业由“大”至“强”

下一篇:地震面前 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红外探测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