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传播学5W模式 绘出智慧城市画像

来源: 一起DayDayUp 作者:杨显峰
2017/8/3 11:04:2335906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到2050年,将有超过60亿人生活在大城市里,这一数字将是目前的两倍。届时,城市内的交通流量将是目前的三倍。到2050年,城市居民人数将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诸多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城市。
 
  一位智慧城市领域的咨询顾问,在知乎上对于“智慧城市”的解读获得极高的赞同,我们读完只需要几分钟,但这却是他用了三年时间才领悟到的。以下是他的解读,DayDayUp有删减。
 
  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让城市变得更美好,而是要让城市里面所有的人感觉更好。如同“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智慧城市之于不同的人、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立场,都会有不同的定义。
 
  上班族说:“路上不那么堵,过年回家买票不那么难,就是智慧城市”。老人家说:“我有心脏病,如果我在家里突然跌倒爬不起来了,有人会很快把我送到医院,就是智慧城市”。
 
  小孩子说:“我不想一板一眼地坐在教室里上课,要是在家就可以学习,能向老师提问,还能跟小伙伴交流,就是智慧城市”。创业者说:“我想办个公司,可是不知道流程,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合作伙伴,如果这一切都更加方便,就是智慧城市”。
 
  公务员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上访的人呢,如果他们的想法能早点跟我们沟通解决,大家其乐融融,就是智慧城市”。消防员说:“好没有火灾,有烟雾苗头就好就能自动扑灭,但假如真正有大火了,我们能一路畅通地迅速直达现场,这就是智慧城市”。
 
  这样的例子难以穷举,却全部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为本。任何技术的本质,都是要让人变得更加强大、让环境更适宜人的生活、为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人与人的沟通更加顺畅……可这似乎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那智慧城市本身到底是什么呢?
 
  后来,我参与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研究课题《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指南》。我们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搞清楚了智慧城市的1C3W1H——智慧城市发展的环境(Context),什么是智慧城市(What),什么时候智慧城市建成(When),什么人建设智慧城市(Who),还有如何建设智慧城市(How)。
 
  一、Context-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
 
  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互联网虽然发明仅四十余年,但却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空间是不同于人类现实空间的一个崭新维度,是人类的第二空间、虚拟空间。
 
  在硬件资源和运行规则之上,网络空间的核心组成要素是ID、数据、连接,而现实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人、物、事,两个空间的各个要素间能够交叉相互作用。现实向网络进行映射,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而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又能够反作用于现实空间,使得城市有了“智慧”。这两个空间的交互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
 
  二、What-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目标,它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城市对于未来的想象,要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智慧城市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改变以往依赖资源投入带动城市发展的粗放模式,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多方参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When-什么时候智慧城市建成
 
  智慧城市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升,智慧城市的内涵会不断丰富,因此它不存在一个完成态。
 
  四、Who-什么人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开放平台,无论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还是市民,都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主体担负了不同的任务——政府出台政策和规划,企业进行建设和服务,研究机构发布标准和建议,而市民作为使用和评价的主体,会参与始终。
 
  五、How-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从自顶向下的规划设计入手。
 
  首先要进行战略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接着进行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逐步将战略进行落实,并开展可持续的运营。当然,这整个过程是要滚动更新的,以保证战略能够持续保持其先进性和性。
 
  2、信息资源中心是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石。
 
  城市运行产生大量数据,对数据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及分析,能够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进而形成信息产品,实现服务创新,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城市向着低碳、、便捷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促进数据被有效利用,需要先期建设信息资源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将城市运行各个层面的数据汇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供各个领域的数据使用,提供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3、面向对象的融合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是连接现实与网络两个空间的互动接口。
 
  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秉承“面向未来、面向问题、面向对象”的基本思路,其中的“面向未来”和“面向问题”更多的是针对战略规划阶段,而“面向对象”指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向城市的三类基本对象——市民、企业、政府,构建三大融合的服务平台,包括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以三大平台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抓手和切入点,能够汇集面向对象的众多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多渠道无缝化的服务体验,连接智慧城市各个相关利益方,以信息化的手段促进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至此,智慧城市的轮廓已经清晰。
 
  但相对于上述理性的描述,我个人更喜欢把智慧城市比喻成一个生态系统。何谓生态系统呢?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智慧城市和生态系统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多样化的对象、无处不在的连接、能量输入和流动、良好的自适应性……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六、智慧城市的三个重要特征
 
  1、要素多样——多样化的要素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组成智慧城市的要素也十分多样,人、人与人形成的组织、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这些要素又拥有不同的属性、能力和特征。
 
  城市中基本的要素是人,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身份和标签,他可以是家庭中的父亲、企业中的职员、商店中的顾客、道路上的行人……不同的身份对应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的生活需求和不同的社交轨迹。
 
  人与人的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包括家庭、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等。城市中还有形态各异的基础设施,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基础改造所得,它们满足了人基本的生存需求,并随着文明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外延不断拓展,美观性需求也不断提高。自然环境也是城市中基础的要素,自然环境被人所改造,同时也进行着自适应的改变。
 
  2、动态平衡——要素间的信息流动使得智慧城市获得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内部,能量随着食物链自由流动,保持种群结构的相对稳定。对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即为流动的能量。信息的产生、汇聚、提炼、使用过程就是能量不断聚集并被消费的过程。
 
  城市中的所有要素既是信息的产生者,也是使用者。以交通为例,行人的个体行为数据被采集,汇集起来成为城市交通指征数据,经过智能交通系统分析,采用信号灯控制等手段,反作用于行人,分散交通压力,缓解拥堵。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流动和提炼产生了价值,并被消费。
 
  正如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使得系统能够保持稳定一样,智慧城市中,信息的流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进而使得要素间可以平衡。这个平衡的表现是多样的,比如人口结构相对完善而稳定、自然环境不因人的活动而过度破坏、建筑物能够坚固且节能、交通不会过度拥堵。
 
  3、开放发展——对外开放的特性使得智慧城市能够不断发展完善。
 
  生态系统能够开放地接受能量,并内化为自身发展动力,实现系统的不断进化。在当今这个全面数据化、知识化、智能化、扁平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形式,互联网成为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方式。
 
  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开放,这个开放不只是单纯的招商引资,而是提供良好的环境,迎接知识和创新的输入,成为更适合创新型人才发展、更吸引创新型企业入驻之处。
 
  未来的智慧城市,将依靠开放的创新型经济,实现更集约、更、更可持续的增长。这就是我眼中的智慧城市,它是一个方向,指引着所有IT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是一个磁场,汇聚了巨大的创新力量;它是一股洪流,裹挟着所有人奔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原标题 智慧城市 | “What”“When”“Who”“How” 来源:知乎 作者:杨显峰

上一篇:智慧城市建设中 传感器重信息整合而非量

下一篇:物联网时代 智慧城市产业链初步形成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