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无人机“黑飞”事件减少 勋章应该颁给谁?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
2017/7/20 14:47:4932219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无人机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空域管理体系带来了极大挑战。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对“机场净空区”等航空法律规则意识淡薄,导致了“黑飞”和“扰航”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在人口密集区,无人机飞行中撞到建筑物或者伤到行人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无人机通常由非金属材料制作,目标小,低空、慢速飞行,导致传统雷达无法有效探测,且监管涉及多个环节与部门,存在管控难、防范难、取证难、处置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在无人机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以及无人机飞行申报流程繁琐、处罚标准落后,无人机驾驶人员缺乏相关技能,无人机购买极为方便等原因造成无人机乱象严重。
 
  今年上半年,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在监管力度不断升级的情况下,近期以来,“黑飞”无人机已渐无踪迹。这一显著成果,是谁的“功劳”呢?纷扰之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仍需从“心”思考。
 
无人机黑飞事件减少 这份勋章应该颁给谁?
 
  国内的航班正常率一直是广大乘客吐槽的热点,坐上一次准点的飞机反而感觉不那么“正常”了。面对动辄一个小时以上的枯等,全国人民殷殷以盼,无不希望航班能够不再“迟到”,也不再“晚退”。然而,在天气因素依然高居的同时,“黑飞”的无人机将空域活动因素这个指标又推高了不少。
 
  近日,在中国民航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据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党委书记张春枝透露,2017年上半年全国航班正常率同比下降了5.58个百分点,无人机影响运行事件大幅增加,受影响航班达到790班,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89班。
 
  从数据可见,今年上半年“黑飞”无人机是何等“猖獗”,对航班运行与安全的影响是何等“恶劣”。不仅给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更是对广大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所以,准点率下降这口“锅”,无疑是要扰航无人机来背的。
 
  其实发生一系列无人机扰航事件之前,在今年3月初举行的2017全国两会上,就有数位人大代表相继提出建议,要逐步加强无人机监管,规范无人机行业发展。只是,话音犹在,“黑飞”无人机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显示“存在感”。
 
  面对无人机扰航事件频发,各级管理部门都开始收紧管控措施,民航局更是在6月1日正式推出了无人机实名登记制度,还通过发布宣传片等一系列举措加强柔性引导。在全国各地陡然加强的管理力度下,6月份,无人机影响运行开始呈下降趋势,与5月份相比,无人机影响运行事件减少14起,影响航班减少了205班。
 
  “黑飞”无人机的减少,让天空渐趋恢复了井然秩序。而这份*的“成绩单”上,都有谁的功劳呢?
 
  一、制度加码。在无人机扰航事件发生后,当事机场及全国各地主要机场都迅速发布或调整了机场净空保护区域范围,以划定航班安全保护界线,既是提醒无人机用户,也是给无人机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施加监管的参考“尺度”。
 
  同时,中央管理部门与全国各地管理机构密集发布管理新规。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中央八部委联合发布了《2017-2018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江苏与东部战区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维护公共安全的通告》,广东发布《关于加强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安全管理的通告》,四川公布《四川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政策风暴席卷全国,浇灭了“黑飞”无人机方才点燃的燎原之火。
 
  二、舆论高压。无人机扰航事件频频发生,新闻报道自然也是铺天盖地。那一段时间,每当你以为“黑飞”无人机该消停了,结果某个机场“遭难”的新闻又接踵而至。如此反复,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度都陡然提升,不止媒体对此大加批驳,公众也对“黑飞”无人机十分不满。
 
  并且,全国各地、特别是作为“主灾区”的西南地区各省市,政府主要领导也相继发声,对无人机扰航现象予以谴责,表示将加强管理力度,遏制事态发展。因而,舆论压力与由此带来的宣传作用下,无人机用户们也“收敛”了许多。
 
  三、严格执法。无论是制度也好,还是舆论也罢,都需要具体的动作来展示决心。无人机扰航事件以来,各地公安部门开始依据现有的法律条例以及新出台的管理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信息收集,及时对违法飞行无人机进行处置,对“黑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在公安部门的强力管控下,取得了相当明显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无人机使用的规范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予以推进,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当前,我国无人机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当中,规范化与标准化是实现质变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严加管控的同时,也需要照顾到行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注重“疏堵结合”,加强良性引导,以推动国内无人机产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 无人机扰航事件已渐趋减少 这是谁的“功劳”?

上一篇:动力电池为无人机发展“添砖加瓦”

下一篇:大数据“有利可图” 对IT系统安全来说喜忧参半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