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思考: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来源:新华社
2017/6/13 16:09:0533884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主席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邀请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体验高铁模拟驾驶。在科技力量打造的超凡时空体验中,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国高铁的魅力。实际上,以“未来能源、绿色丝路”为主题的中国国家馆,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未来,令人印象深刻。
 
思考: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当今世界,许多事物的定义正在重新书写。改革开放以来,“ Made In China ”的标注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
 
  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票选出了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国高铁高居,成了外国青年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市场上,以华为、小米、联想、格力、大疆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异军突起,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竞争,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不管是人们的消费体验,还是新闻报道,都在越来越清晰地展现这样一种时代趋势:中国制造正在把、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正如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感叹:“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
 
  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症结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升。时代的发展,已经给企业标定了新的生存基线——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年来,华为等中国企业之所以迅速崛起,与其高度重视研发、长期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用于创新密切相关。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之魂。一位企业家说:创新不是打败对手,而是与明天竞争。深耕创新土壤,告别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中国制造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树立质量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就立不起来。从发展规律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的转型升级、民众的消费升级,必然要求把质量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谋划和布局。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抓住质量建设这条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久前,一则名为“中国制造防弹板完全不配合剧情的演出”的视频在网上热播。即便在比较挑剔的外国消费者眼里,中国产品的质量也已今非昔比,怀着老眼光来看“中国造”,难免遭遇尴尬。但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制造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仅仅开了个头,前方任重道远。“质量”不仅应成为社会共识,更应成为从企业到消费者普遍参与的社会行动。像对待生命一样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不断带给世界新的惊喜。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在。
 
  中国制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上,“德国制造”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其拥有大量技术工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不开。从我国现实看,制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板。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听到中国品牌这4字,你首先想到什么?”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论坛会场,主持人向听众提问。一位学生答道:机会。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由“三来一补”起步,成长为惠及寰宇的“世界工厂”,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进程。展望未来,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在价值链中向上攀升,这是中国的新机遇,更是世界的新机遇。

上一篇:2017年半导体市场销售数据增长惊人 存储器是“功臣”

下一篇:“互联网”下半场将由谁来续力?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