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百度地图“治堵”:人工智能背后是人人参与

来源:中华网
2017/5/4 10:54:2137323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 对于堵在路上的车主来说,不少人已经习惯打开地图软件查看路况,了解新路况信息,寻找佳路线,避免堵车。其实,人民已经早已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总是对每样事物都打上个标签,判定其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但在百度地图身上,这样的标签似乎从来不起作用,这一次,百度地图又将努力的目标对准了拥堵这个现代都市大的顽疾,用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互联网产品改造现实社会,就连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天花板都似乎在摇晃。
 


  老司机与新手司机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里程更多、经历更丰富,依靠人脑的本能从中总结出了交通规律和经验,这都是一些不断重复、可复制的过程而已。当人类社会的运营复杂性正在超越人类大脑极限时,人工智能的适时介入,不仅对于让每个人都变成“老司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病”的泛滥,也或是一剂可用的解药。
 
  越治越堵,违背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惩罚
 
  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心城市对人口的持续吸引,让拥堵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之重,繁华之上的低效率出行,带来不少经济和社会问题。“治堵”自然是每个城市的心愿,但在不断付出努力之后,收效却总是微乎其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或许可以从公元14世纪的一位人物身上得到启发。来自英国萨里的奥卡姆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布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他所主张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被后人称作“奥卡姆剃刀”。后来这一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企业管理等社会实践当中。
 
  如果仅以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来看,现行治理拥堵的方式、思维模式基本都在违背“勿增实体”的目标,哪怕是简单的限行,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额外的负担。错综复杂的交通状况,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主导规划的人脑极限,想要突破现状,人工智能不失为一种捷径。
 
  百度地图的靶向治疗,先帮助用户再帮助城市
 
  对于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我们已无需赘言。新版本的百度地图基于人工智能引擎完成升级,大的亮点是能够有效的帮助用户躲避拥堵,甚至有可能改善整个城市的拥堵状况。
 
  百度地图的背后建立了一个“交通大脑”,记忆着数百亿次不同用户出行旅程,模拟老司机的思维方式,将日期、时间、天气、路段路况、区域路况等有机结合,从而为用户提供的出行服务。在躲避拥堵的同时,百度地图还兼顾了个性化偏好,比如喜欢收费道路还是免费道路、更在意距离还是更在乎到达时间等,让用户整个过程感觉更为顺畅。
 
  数据显示,百度地图市场份额超70%,稳居行业,每天的导航里程达到2亿公里,响应位置服务超过720亿次。而根据交通部的数据,2016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是457.73万公里——百度每天导航里程是全国公路总里程的43.7倍。百度地图“治堵”的逻辑也就此浮现:将每一个用户疏导开,就是把城市拥堵疏导开。
 
  这个过程就像对癌症患者的“靶向治疗”,每个走在路上的车辆都是城市躯体中的细胞,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明确“致癌位点”,画出靶区、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在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情况下解决局部爆发的问题隐患。
 
  人脑可以制定普适性的政策,但这样精细化、灵活性的操作却非追求统一性的人类组织擅长。且整个“治堵”过程居于云端,产出的是极简的模式,完全没有增加实体性支出就合理配置了城市交通流量,就让城市悄悄发生改变。
 
  我们在工程学上积累的所有对技术的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都可能被颠覆,这并非实验室中埋头定乾坤,而是要通过不断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得成长。百度地图人工智能解决拥堵问题的背后,实质上也是一种“人人参与”,交通状况是由每个人的行为构成的,百度地图收集个体数据观察规律,又从云端影响个体,在人脑无法胜任的亿万次精细运算及用户沟通协调中,在0和1的闪烁下,完成对城市交通的减负增效。
 
  百度地图这次究竟能把拥堵这个“城市病”治好几成,我们还需在更长的时间段内观察疗效,但从创新的角度看,百度地图已经突破了几乎不可能突破的障碍。关于未来怎样?只有进步才是永恒。

上一篇:环顾国外 有何无人机监管标准值得借鉴?

下一篇:移动支付发展迅猛 生物识别能让无密支付成为现实吗?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