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版“鬼吹灯”告破 莫再忽视文物安保系统
- 来源:新民晚报
- 2017/4/10 15:43:0640801
【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事聚焦】4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明十三陵中明王朝末代皇帝*的陵墓思陵内一对烛台失踪半年有余。4月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为何半年后才发现石烛台失踪?层层安保下,又上演了怎样的“鬼吹灯”?
明十三陵版“鬼吹灯” 莫再忽视文物安保系统
石烛台被盗系团伙作案
昨天(8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案件破获,已抓获3名**。在**冯某家中找到了被盗的两个思陵石五供烛台,被盗文物完好并未受损。据北京市公安局介绍,警方于3月19日接到报警,经调查确定文物被盗时间应为2016年4月份,在案发已过一年之久的不利条件下,专案组经过10余天的缜密侦查,终于锁定一个专门盗窃石刻类田野文物*团伙。
近几年,文物*采取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分工细化,形成了盗窃、销赃、走私“产业一条线”的地下文物*网络,职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有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大多时候在事前都已找到买家,运到哪里交给什么人,都是非常严密的。十三陵石烛台被盗案3名*是何时盗窃、如何盗窃、盗后如何处理?据悉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那么明思陵被盗的石五供烛台有多大的价值?明思陵位于十三陵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南麓,约建于1642年,原本只是一座妃墓,*皇帝朱由检的皇贵妃田氏葬在其中。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名思陵。
根据明十三陵景区网站显示,明思陵石五供分为前后两套,前一套,是五个相互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雕为四足两耳的方鼎形,上面浮雕饕餮纹。左右为烛台,台腹四面雕刻人物故事;两边的是花瓶,瓶腹、瓶项略呈圆形,亦浮雕饕餮纹。五供器各施以石座,与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后面的一套,祭案上放有石雕供果五盘,分别为桔、柿、石榴、寿桃和佛手。
安保全面升级“守护”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只有定陵、长陵、昭陵和神路对外开放,其余十座陵寝仍在封闭保护中。近两年全国文物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与十三陵相隔不远的清东陵就接连发生数起盗窃案件。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15年全国共接报各级文物安全案件143起,其中文物盗窃盗抢案件29起,古文化遗址、墓葬被盗掘案件83起。全国古墓葬被盗掘、文物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被盗卖情况较为严重。
此*三陵野外石刻也曾险些遭窃。2013年曾发现多起偷盗献陵丹陛石事件,由于护陵员发现及时,未发生文物丢失。在去年8月举行的纪念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所有陵寝都加装了智慧化保护措施,实现了360度无死角视频监控和红外感应的防盗掘系统,再加上护陵员24小时守护,基本可以做到“只要铁镐一动土,系统就能发出报警。”
明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曾表示,明十三陵的整体安保状况属于比较好的水平。据悉因屡屡被盗而处于风口浪尖的清东陵还特意派人到明十三陵学习安保经验。
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曾介绍,明十三陵思陵在2012年对外开放,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思陵内的拍摄照片,但是因为不少陵墓都出过事儿,近几年十三陵管理越来越严格。比如开明史专家研讨会,这些未开放陵只有专家才可以进去。
思陵虽未对游人开放,实际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但陵墓围墙以及外围安装有多个摄像头,覆盖面积较大,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完善,不同于一般的田野文物,在思陵实施偷盗按理并非易事。
思陵安防措施全面瘫痪
经国家文物局核实,十三陵的13个陵园中,除长陵、定陵、昭陵三个开放陵园分别设有管理处外,其余10个陵园日常安全保卫由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保卫科负责,聘用周边38名村民作为护陵员,分别驻守在陵园内看护。13个陵园均设置了一定的安防设施,长陵、定陵、昭陵设置了视频监控和一些入侵报警探测器,其余10个陵园设置了视频监控。其中思陵的视频监控为2008年设置,在这对石烛台被盗前已失效停用。
确认石烛台被盗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擅自决定不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不报请公安机关*侦查。国家文物局表示,十三陵此前已发生过石刻文物被盗未遂事件,但未能引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足够重视,未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和漏洞。发现思陵石烛台被盗后,竟长期隐瞒不报,且发案时思陵原有安防设施已全面瘫痪,人防物防技防形同虚设,暴露出文物安全管理和制度措施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
4月1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湖南督查调研文物工作时指出,保护文物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越来越严格的管理措施,为何没能阻止十三陵思陵内文物被盗?文保单位失窃背后,还有那些隐情?十三陵特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在公安机关调查结束,以及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内部调查处理结束后,将相关结果对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