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各有千秋 谁才是你钟意的那道“菜”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 2017/4/5 17:15:0848483
人体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性、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因此生物识别认证技术较传统认证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势。指纹、人脸、语音以及视网膜识别等都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生物识别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对采集的人体生物特征及行为特征与注册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对人员身份识别与鉴定。
生物识别的应用范围
就目前技术而言,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范围还相对有限,主要集中于手机安全和一些简单的功能交互上。
首先是手机安全,主要涉及了手机解锁、文件系统权限隐私保密以及安全支付等方面。手机解锁功能在以往通常以数字锁和图形锁两种形式存在,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在解锁方面的运用,消除了数字或图形锁被人偷窥或者其他形式破解的可能性。同理,手机文件加密以及安全支付由生物信息代替数字密码,安全性也得到增强。此外,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提升,解锁或者输入密码等操作简化,速度也大大加快。
其次是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生物识别技术目前来说还比较单一,主要涉及的就是语音识别技术。以往智能手机的交互以点按为主,加入语音识别技术以后,可以通过语音一步完成想要的操作,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可以很好的解放双手,同时增加一点趣味性。不过,它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解放双手,但离真正的生活化还差很远,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在词库以及语言的设定上它们还都很死板。因此,以语音技术为主导的生物识别技术在人机交互上的运用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移动手机识别 虹膜&指纹谁与争锋?
(1)指纹识别在不断演进 语音识别却成“鸡肋”
手机端的指纹识别技术早出现在摩托的ME860上,再到后来的iPhone 5S,使这项技术彻底火了起来。目前各大厂商的旗舰机型几乎都配备这一技术,实现原理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功能都是用来进行指纹解锁,同时大部分也在向指纹识别安全支付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指纹识别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已经开始采用全新的活体指纹识别方案了。指纹识别方案供应商通过将电容指纹传感器、光学检测传感器无缝集成到一个硅传感器中,通过指纹、手指皮肤颜色以及心率来进行验证,大大提升了指纹识别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手机厂商也一直在为指纹识别寻找合适的“位置”,使其在不影响体验的情况下更加美观,并减少对机身布局的影响。今年MWC2017上,还发布了了屏内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将指纹识别功能内嵌到手机屏幕内,通过触摸手机屏幕*区域完成解锁。有传闻称,iPhone 8上就可能采用内嵌指纹识别的设计(技术应该不会来自汇顶科技)。而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就不得不在机身前面板进行开孔,从美观的角度上讲,同样是指纹识别更具优势。
然而,尽管生物识别这几年发展迅猛,几乎所有厂家在新机宣传时,都会将产品中运用到的先进识别技术作为一大卖点,但这类识别技术的实用性仍然是个问题。像语音助手这样的功能,在很多手机中逐渐成为“鸡肋”,多数情况下成为了用户尝鲜或者解闷的工具,而非必要的手机功能。
(2)虹膜、眼纹等识别技术
虹膜识别大的优势就是虹膜的性。虹膜上拥有众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并且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此,采用虹膜识别这项生物技术,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手机的安全性。
虹膜技术的相关资料显示,人类虹膜上拥有266个特征点,要远高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不到60个识别点。并且在人死亡之后,虹膜会自动扩散,无法进行识别,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手机的安全性。
除了这一点之外,虹膜识别在开孔面积上也要比指纹识别更具优势。更小的面积可以让它安置在摄像头旁边而不影响正常的使用。而且在使用当中,虹膜识别不需要与手机直接接触即可完成解锁。
不过,和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使用方式的限制,虹膜识别的安置位置只能是屏幕正前方。并且必须保证手机与人眼的距离和角度。从使用体验上讲,虹膜识别在便利性方面相较于指纹识别要大打折扣。不仅如此,暗光/佩戴眼镜也会影响到虹膜识别的实际使用体验。外部因素对于虹膜识别使用体验的影响要远大于指纹识别。而且在成本上,虹膜识别也要更高。
结语:
不可否认,在安全性方面,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可以说是个人信息加密技术的理想选择。目前来说,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格局正在形成,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增强了人与移动互联网的联系,对于未来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物联网生活也大有裨益。至于选择“指纹”还是“虹膜”,这并不是一个单选题。两种识别方式,各有千秋。在未来,指纹和虹膜都有可能都会成为手机的*功能,只是使用场景可能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