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方面探究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失败原因
- 来源:百度
- 2017/3/31 9:03:1036240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是一个赛博空间,是一个大数据总和。”3月28日,在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好运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推进国家智能体系建设。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什么?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难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顶层设计主要目标是什么?
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规划内容以实现城市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为终目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综合考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民生、政务和产业的促进作用,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支持等方面进行统筹和资源整合,解决传统按业务领域进行建设所导致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业务难以协同等问题。
2.构建一个稳定的发展框架,明确局部(各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与智慧城市整体的架构关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涉及面较广,延伸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而智慧城市本身的各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安全、交通、医疗、环保等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来进行支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需要明确城市各领域业务系统与整个智慧城市发展框架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通过协同共享组件的梳理,处理好各种数据资源的采集和存储、分析并集成到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中,以实现业务系统与智慧城市体系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3.可作为智慧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依托。
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其建设周期往往跨越数个五年规划周期,在此注程中,顶层设计不仅是启动智慧城市的任务书,还需要担任智慧城市长远发展的持续指导,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架构体系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在长期建设过程中进行持续的修订,能够容纳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核心依托。
影响顶层设计落地的问题有哪些?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不是科研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能落地则意味着顶层设计的失败,目前不能落地的现象很普遍,有必要研究其原因以便改进。
1.高大上的顶层设计难落地
顶层设计难以落地原因之一是过于“高大上”,高大上的规划超越了地区经济的支持能力、超越了需求的消化能力、超越了应用效益回收成本的能力,甚至超越了政府投资决策的心理承受力,直接阻碍了顶层设计的落地。
2.未跟上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
国家网信办与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提供让人民有获得感的惠民服务,强调政府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一些顶层设计还没有跟上新型智慧城市的节奏,没有坚持为民服务的方向继续技术导向、重建设轻服务的方案影响顶层设计的落地。
3.难以测量的效益目标
某些顶层设计方案的效益目标过于抽象而难以检查与测量,例如“提高政府决策能力”、 “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消除信息孤岛”、 “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等。这些不可测量的目标不是来自用户需求,而是来自信息化推理,把信息化工具如“信息共享”、“大数据应用”当成信息化目标了,把工具应用当目标必然会造成目标的模糊及效益不可测量。
4.未能有效控制运行成本
顶层设计不能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也不讨论运行经费的持续保障问题必然会难以持续。长期运行的系统必须考虑的运营中的经济平衡,使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能够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很多顶层设计方案对项目的长期财政平衡估计得不充分,使一些项目有钱建设却无钱运行,例如在数据开放与共享方面经常忽略数据质量维护的成本,使数据共享与数据开放不可持续。
5.没有调动社会资源的措施
新型智慧城市强调的开放、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智慧城市,但很多顶层设计没有具体的措施来支持共建理念,智慧城市的规划始终是政府的规划,不向公众公开,数据、接口、平台都不向企业开放,公众不了解政府的构想又没有发表意见的渠道,无法形成智慧城市共识,社会各界难有参与的积极性。电子政务可以政府为主多做一些,但智慧城市不同,没有公众积极参与建设和应用创新的城市永远算不上智慧城市。
总结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的顶层设计,这样每个发力点的效能也将无限放大,更趋。“智慧”有了规划后,未来的投入也有可能缩小,使得智慧、智能更经济且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