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风靡市场 是“真红”还是“假红”
- 来源:亿邦动力网
- 2017/2/20 9:01:3338267
智能风潮中的“当红炸子鸡”
在在天猫中搜索“智能”这一关键词,会出现34万相关商品,京东更有71.6万相关商品。
(图:几大主要智能产品的市场状况)
智能手环几乎是早进入市场也为普及的智能产品。国内入局较早的小米手环定价79元,迅速扫清了产品大众化的障碍。根据小米官方数据,2015年小米手环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200万只。
智能手表虽然没有手环普及,但受到的关注却一点也不少,尤其是在2015年苹果等企业强势加入后。在IDC公布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行榜中,苹果一直紧随Fitbit,占据第二大可穿戴厂商的位置。
智能家居也是被吵得“要上天”的产品类型,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已经成为网购爆款。在京东搜索“扫地机器人”,能得到790款相关产品,其中销量高的一款累计评价已经超过了8.4万;被“抢购马桶盖事件”炒火的智能马桶盖数据也不错。2016年,多个卫浴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都有翻倍甚至三倍的销售增长,但实际上智能马桶盖在国内的普及率仅约为1%,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智能娱乐设备在2016年更是以“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姿态入侵市场,索尼、三星等品牌的VR眼镜都开始逐渐面世,甚至卖手机困难的HTC也借VR产品有要复苏的迹象。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HTC Vive VR眼镜销量已经远超14万台。而什么领域都想插一脚的小米在2016年8月发布VR眼镜后,20天时间内就卖了近30万台。
当然,目前国内VR眼镜领域“受宠”的当属暴风魔镜。2016年底,暴风魔镜官方称,其硬件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在京东上市场占有率超过80%,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超过30分钟,月活跃用户突破150万。预计暴风魔镜2017年的销量将突破1000万台。
风光之外的尴尬与无奈
抛开上文中多个“爆款”的亮眼成绩,智能产品市场的泡沫、尴尬、无奈也已经逐步开始浮现出来。亿邦动力网注意到目前智能产品市场存在的几个特点:
一是“伪智能”。一位智能产品表示,目前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相对普及的智能产品大部分还停留在电子显示、记录分析、简单识别的水平。
“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存在本质区别的,目前市面上很多智能产品还称不上真正的智能,但可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智能意识、筛选出真实的消费者需求。”上述这样评价道。
二是“伪需求”。这是很多智能产品在现阶段遭到的质疑。以智能文胸为例,各种功能的智能文胸都在宣传中赋予了强烈的科技感。比如运动型文胸可以通过数据积累对穿戴者进行生命监护,订制私人运动方案;社交型智能内衣颇具情趣意味,可以远程App远程操控震动;也有专门为女性塑性而设计的智能内衣,通过柔性传感设备,随时监测女性是否存在驼背、弯腰等姿势,时刻体型穿戴者调整体态。
但包括智能内衣、智能鞋垫、智能指环等在内的新奇智能产品,都面临同样的质疑:它们真的满足消费者的刚需了吗?这些所谓的智能真的有必要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的智能产品大多依靠猎奇心理打开市场,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要继续观察。
三是线下市场堪忧。与大多数行业以线下渠道为主不同,智能设备反而在线上渠道如鱼得水,在线下相对惨淡。
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线上整体销量约占整体市场的90%,同时,线上市场价格和线下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拉大,线上由2015年的733元上升至2016年6月1199元,2016年整体均价在1200元左右;而线下市场持续缓慢下降,由293元下降至257元。
为何脱离体验的电商渠道成了智能产品的主要通路?一位虚拟现实体验馆运营者告诉亿邦动力网,国外的智能设备体验馆是收取体验费用的,尚且生存艰难;国内消费者付费习惯有很大不同,为了引流不能收取体验费用,同时又很难产生销量,因此,智能设备的线下推广多会选择进驻商场中的品牌柜台,和不定期的商场、展会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聚合众多品牌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为智能设备品牌设立体验店。2016年11月,京东在上海的线下概念智能生活馆开业,用户可在线下体验店直接体验智能盒子、智能手表、智能人体秤等。一方面让用户可以亲临体验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智能产品的仓配中转站,并辅以售后服务。
其实,不论品牌方和平台都明白,体验店的作用并非提升销量,而更多提高消费者意识培养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京东智能生活馆负责人封炜曾坦言,希望用户以线下体验的方式熟悉智能生活概念,推动信息在企业和用户间的双向流动,使智能设备产业走向成熟。
未来的智能产业:打破硬件间的屏障
究竟智能产业要如何走向成熟?
ZEALER创始人王自如曾犀利指出,“如果不能解决数据服务在云端统一的问题,智能设备将永无出头之日。”他认为智能硬件突破的大问题各品牌硬件数据不兼容、不连贯,数据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导致数据无法创造更深层价值。
某语音识别技术企业高管深度认同该观点,“这就是为什么百度可以做出打败人类的机器人,它手握各个方面的海量数据。以健康设备为例,只有把运动时刻和其它时刻的生命体征打通,才能真正全面的做智能健康分析和管理,单个设备记录根本无法创造医疗价值。未来可能需要一个云公司,做数据的终连接。”
物联港创始人蔡红岩则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智能硬件服务层的统一描述标注来解决。“构建一个开放的基础平台,让任何设备都可以无障碍入驻,让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选择不再受到品牌的绑架。”他进一步解释道,服务层的统一不仅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也可实现功能和服务的共用。
曾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市场空间将达到14.4万亿美元,相互链接的智能设备将超过200亿。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物联网完全有机会替代互联网,“所有智能设备都会逐渐积累用户的喜好,相互配合并达到完全的智能化。”
想象一下,深夜十二点,你手里还捧着阴阳师玩得如胶似漆,此时,监控着你身体状况的智能手环发出警告:该睡了,死鬼。你搓了搓双眼,对手机小秘书说一句:明早七点钟请叫醒我,然后躺下。但还处于游戏兴奋状态的你,有点睡不着,此时,智能枕头自动播放舒缓音乐,让你逐渐平静,疲倦的你终于睡着了,房间的灯自动熄灭。那才是属于未来的智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