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要素和特征三个维度评估城市“智商”
- 来源:文汇网
- 2016/11/2 14:36:2236283
从基础要素和特征三个维度评估城市“智商”
根据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及其特点,智慧城市定义如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我们可以从基础、要素和特征三个维度来评估城市的“智商”。
首先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硬件基础,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从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来观察,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城市规划以及社区示范,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所提出的宽带战略,在信息化进程中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在城市各区域形成就近便捷的无线网点,积极构建城市泛在网的信息地图,积极推进城市的三网融合和数字经济,这些都是硬件维度的评估。
其次是社会、环境和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的升级版,更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更注重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的水平,更注重智能化对城市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更注重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更注重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更注重城市社会治理中的精细化水平,更注重城市公共安全的防范能级。智慧城市给碎片化的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合协同提供了机遇,给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的统一共享提供了平台,给分散阻断的数据烟囱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通道。这些都是要素维度的评估。
第三是泛在、绿色和惠民的主要特征。智慧城市向人们描绘了跨越时空和载体的随时、随地、随意、随形的市民生活与工作新形态,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更聪明、更、更绿色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新愿景。智慧城市以城市互联网的创新理念,将节能低碳、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绿色发展新形态落到实处。数字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精髓所在,广大市民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憩有所旅中将更有获得感,可以体验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无线泛在、立体互联、就近便捷、移动融合、精细互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彰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宗旨。这些都是特征维度的评估。
欧盟提出的智慧城市六大坐标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中不仅提出时间早,而且它将智慧城市看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助推器,从经济、信息、环境、公众、居住、管理等城市发展中核心的六个维度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愿景式的评估,对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先导和示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的通体创新和综合性变革,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当然,随着智慧城市在的深入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展,对欧盟的六个维度还可予以完善,如城市的安全防范与治理等。
由于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建设基础并将其作为发展引擎,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城市、数字化城市;同时,即使在学术界,也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智能城市。这种理解的不同也来源于与智慧城市相对应的中英文的理解差异。智慧城市有两个对应英文词:一个对应词是“smart”,源于西日耳曼语系,与德语中的“激痛”有关,在古英语中意为引发剧烈疼痛,后引申为锋利、尖锐之意,并进一步引申为思维敏捷等释义,现在“smart”一词用得多的义项是智能,解释为智能型的,并能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智慧城市另一个对应英文词是“intelligent”,意为智能的、聪明的。故有学者认为采用“智能城市”的中文译名更适合。但从smart所对应的中文“智慧”而言,意为对事物的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及应用能力,也作智惠;较之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更能体现出智慧城市的灵性、丰富性以及深入浅出的传播力,也已为国内外政策文件、业界和学界的广泛认同。
如前所述,智慧城市(smartcity)已超越了智能技术的层面,尽管智能技术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但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已不能用少数几个行业的智能化来解读。智慧城市简言之就是更聪明的城市,是城市趋向全面深度智能化进程中所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明智应对的方法。2014年8月,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智慧城市将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2016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这样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显然已不是“智能城市”一词所能涵盖的。
与“信息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没有停留于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社会管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市民参与、生活品质,将信息化中构建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一体共享、*的互动感知网络。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的内容更为丰富并更具可持续性;智慧城市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的深度融合,将着力点聚焦于社会、环境、管理和市民的生活工作质量,较之数字城市更具有科学发展建设的高度。如有学者提出,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测绘地理信息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视化、可量测、可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这样的视野较之数字城市就显得更高、更远、更深。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宽带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力量,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宽带战略”已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这是中国智慧城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智慧城市有诸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的有美国纽约的数据开放模式、丹麦哥本哈根的低碳发展模式、加拿大温哥华的绿色发展模式、韩国仁川松岛的数据驱动模式、新加坡的智慧国模式等。上海在举办2010年世博会期间,曾专门设立了“城市佳实践区”,其中包括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德国汉堡、中国的宁波滕头、成都活水公园、上海的沪上生态家等14个国内外的建设案例,还有32个展馆案例、27个其他展示案例,可谓精彩纷呈,大致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许多都具有可复制的经验。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可以用五个“更”来表示:一是城市更聪明,二是政府更,三是企业更智能,四是市民更便捷,五是城市更宜居。例如,气候变暖和难以预测的天气给城市的管理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洪水灾害便是其中的一大安全隐患。2013年,中欧各国洪水肆虐,有些地方遭遇了500年未遇的世纪洪灾。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洪水中形成了一排排金属防洪墙,这些金属部件平时存放在仓库中,由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一旦出现洪灾,这些金属部件将运至洪水来犯之地,由后台的计算机对金属墙体进行升降的自动控制。这种智能化的防洪设施与智能化的管理方法,使捷克的布拉格市免遭洪水的侵袭。体现出更聪明城市的智慧治理理念和实践应用。
智慧城市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从宏观层面观察分析,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项目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信息安全缺失等不足,需要在国家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下,对智慧城市的全国发展和城市群发展以及城市域内发展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协调跨行业部门、跨平台终端、跨运营企业的有关问题,使智慧城市建设本身体现出科学有序的智慧发展。
二是需要进一步认识智慧城市发展的内涵精髓。智慧城市是通过城市的智能化来实现城市的灵敏便捷、绿色环保和数字惠民,不能将智慧城市建设停留在产业园区发展和硬件技术的层面,一味追求和新颖,动辄推倒重来;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因地制宜,不能好大喜功。应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追求就是用少的资源满足大的需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体现。
三是需要进一步推进整合互联。随着各类资源日益紧缺,经济增长中的集群整合、密度效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闭门造车现象,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互通阻隔、城市安全的问题和风险,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协同和深度融合的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研究和设计引导,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总系统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与对接互动。通过感知、分析、传输、平台、应用的整合协同和智能互连,并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