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让城市慢行交通大改观
- 来源:物联网网
- 2016/10/29 13:36:1923291
随着摩拜单车在上海的投放量逐渐增加,年底前上海或许成为公共自行车多的城市。用手机、GPS、智能锁把公共自行车“联接”起来,一个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城市出行中的“毛细血管”焕发生机。
打造慢行交通,骑行备受关注
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一次投放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大于500辆的县市共有296个,累计在运行的公共自行车达到100万辆,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海南海口、东起浙江舟山、西至新疆阿克苏,形成了东南西北全覆盖。
但从使用频率看,公共自行车如何能使用高频、摆脱闲置、降低成本一直是困扰。两个数据很关键:一是平均频次。浙江金华2016年数据显示,投入1万辆公共自行车,天气晴好情况下单日使用量均在4万次以上,相当于每辆自行车每天被使用4次左右。江苏苏州2015年数据显示,公共自行车平均每辆车每天使用频次接近4次。二是高频次。公开这一数据的城市不多。据了解,江苏南京平均每辆车每天高借还率达到7次。
前不久,摩拜单车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宝山区每天平均使用频次为6次。几个月前,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向记者透露,那时单日单车高使用频次已超过20次。“预计到今年年底,摩拜单车在上海的投放量将超过10万辆,上海将成为*拥有公共自行车多的城市。”
摩拜单车与其他公共自行车大的不同,是实现“GPS 智能锁”的无桩模式,用户可以把车停放在除了胡同、小区、楼道等区域的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它迅速成为“网红”。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高帆认为,在某一特定产业或领域中,市场提供产品或政府提供产品的选择不是恒定不变的。摩拜单车以市场力量解决大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难题,为公共自行车的供给主体和功能定位转变创造了可能。公共自行车从主要由政府供给转向由企业供给,从社会效益突出转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为显著。“我们要动态地理解公共自行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不能陷入政府直接供给和运营公共自行车的思维惯性”。
投资主体增加,政府态度积极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城市中汽车的需求要抑制,但从公交和单车城市的发展可以预计:上海城市人口约2500万,以每3人每天有1人使用自行车、每辆公共自行车每天使用率10次计算,要有80多万辆共享单车。市场缺口还很大。
两个月来,共享单车的融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摩拜和ofo,还是小鸣、优拜等后来者,都为以上资本所青睐。
对于这种“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各地政府部门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夏雨就表示,宝山将利用共享单车的里程数、保有量等数据,量化共享自行车的“公共交通”属性,并为此付费,变原有的前期投入建桩模式,为未来的后期奖励模式。政府根据居民实际使用量和社会效果给予企业相应的奖励,预计明年可能兑现。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单车需要通过调整硬件设计、增加灵活度等办法,让用户骑起来更轻便;另一方面,要尽快通过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打造城市慢行交通,还需解决非机动车道不足且屡被机动车占用等问题。
调整城市规划,让自行车回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将2040年上海绿色交通出行比重目标设为85%。其中在慢行交通上,将在中心城、新城城区完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为主的慢行网络,提高其连续性和功能性。采取分隔、保护和引导措施,保障安全性。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服务中心,设立步行通道、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形成立体慢行换乘。还将结合滨江等公共开敞空间,设置独立慢行通道。
专家认为,城市道路应该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合理配置,按照上述顺序长度比例逐渐提高,如同人体内部血管系统,毛细血管比例高,城市道路中支路比例也应高以保证交通畅通。在支路建设中,慢行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014年上海第五次交通大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居民家庭脚踏自行车的使用规模持续下降,日均使用车辆规模为155万辆,较2009年下降约70%,在出行方式中占7.2%,比2009年下降6.9个百分点。
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建立与之匹配的“毛细血管”体系,首先要保障非机动车的路权:在车流量大的道路上,能否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硬质隔离?在单车道支路路口,能否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扩展来看,用APP实现小到剪草机、大到运输系统的“共享”,截至2015年,已有数十城市加入城市共享计划。摩拜单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展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范例,但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践行“共享型城市”的理念,还有待于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