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指纹识别“火了”移动支付 安全性有待突破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2016/9/30 16:32:2840587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普及,个人信息安全也日益重要,指纹识别技术也开始大受关注,只需要用自己的手指便可以设定专属于自己的指纹密码,既便捷又安全。指纹识别逐渐从行业(金融、公安、教育等)应用拓展到终端消费市场,并逐渐成为主流智能手机的标配。


指纹识别“火了”移动支付 安全性有待突破
  
  近期,几大手机厂商推出的新款手机中,指纹识别无疑列外的成为新卖点。
  
  小米:超声波指纹
  
  9月27日,小米公司召开2016年秋季新品发布会,新旗舰手机小米5S、5.7英寸大屏双摄像头手机小米5SPlus及两款人工智能电视。
  
  小米号称自己是业界*的"无孔式"设计,无缝过渡的屏幕表面,但是却开了个小“卧槽”,依然能够防尘防汗,不易损坏。不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主要优点仍然值得一看,因为在该技术下,传感器可置于2.5D玻璃面板之下。
  
  据介绍,小米5S的重要“黑科技”之一就是指纹识别。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前置指纹识别是电容式指纹按键,缺点是指纹面板与玻璃屏幕相互分离,材质不统一有色差,并且容易磨损、损坏,机械式的实体按键由于频繁使用也容易损坏。为解决这一问题,iPhone7采用了无法按压的固态按钮式设计,而小米5S集成的是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将指纹识别放在玻璃下面,无需在玻璃上开孔。
  
  华为:前置指纹识别
  
  华为一直以来都在坚持使用背面指纹识别,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智能手机的尺寸越多越大,大屏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话,用户单手操作有些困难,如果是正面指纹识别的话,手要稍微下移才可完成解锁,容易不小心摔坏手机。而背面指纹识别就比较简单了,对于双手操作的大屏来说,更加实用。正如近日现身的移动版荣耀6X,外形和BLN-AL10完全一样,背部为双摄像头设计,同时提供了背部指纹识别功能。
  
  但是,在今年的IFA大展上,华为正式发布的全新的安卓平板产品华为平板M3,预示着华为将做出改变。华为平板M3是华为*采用前置指纹识别的平板产品,甚至在智能手机上,采用前置指纹识别Home键,对于华为来说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据传,在明年华为或将继续前置手机指纹识别。
  
  联想:电脑端指纹识别
  
  在手机制造商纷纷发力指纹识别技术的同时,芯片巨头联想与英特尔也来“分一杯羹”。本月23日,联想、英特尔PayPal和新思宣布,将联合开发新技术,可允许用户使用PayPal等在线支付服务时用指纹识别验证自己的身份。这些公司表示,为PC电脑开发的这一生物识别系统基于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FIDOAlliance)所创的安全标准。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是一个行业组织,致力于确保指纹和虹膜扫描等新兴安全技术能够在不同设备间工作。
  
  其实,目前通常只有移动设备使用这种生物识别与在线支付系统结合的技术。四家公司的合作将把类似用于在线支付的扫描技术带到联想电脑上。英特尔将提供定制处理器,符合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的生物识别安全标准;新思将提供指纹扫描系统,其中包含加密技术和所谓的反欺骗算法,可阻止黑客黑进设备。
  
  相较其它几项技术,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发展成熟、便利、综合成本优的技术。指纹识别技术能利用人体指纹的性与稳定性特点,通过光电技术、模式识别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活体指纹进行采集、分析和比对,从而自动、迅速、准确地鉴别出个人信息。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指纹识别的关键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图像采集方面,已经形成光学、半导体、超声波等多种性能良好的主流传感器;在指纹算法方面,指纹算法根据应用需求不断优化,可实现纯特征点比对、特征点加图片比对和纯图像比对等多种比对方式。
  
  随着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以指纹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行业应用扩大到消费终端市场,这一方面保护了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用户体验,使得移动支付等互联网应用迅速普及。整个指纹识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移动支付的流行,大众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打造一体化的安全应用将是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应用爆发的关键。
  
  一套完整的指纹识别方案包含三个必要元素:指纹传感器、指纹算法处理芯片和指纹算法软件。目前有部分厂家的指纹算法芯片的芯片安全防护还没有达到EAL4+水平,对指纹算法的安全存储和比对结果安全输出方面的防护还需加强。在众多专家来看,生物识别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除了要攻克技术的难题,产业链的完善更为重要。需要整个产业链在综合安全防护技术、产业化配套、标准统一化、产品兼容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当前单一的生物识别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应用上难免会出现问题。“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多重保险方式融合或许可以让产品安全性再上一层楼,共同守护用户信息安全。
  
  此外,针对指纹等生物体征数据的安全,国家应该尽早立法,对于相关产品、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等,做出相应的规范。在多方的合力下,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必将迎来爆发。

上一篇:LED企业只有“洁身自好”才能突破重围

下一篇:浅析可穿戴设备在儿童市场中发展趋势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