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能否助力智慧城市 社区O2O还有多远
- 来源:搜狐科技
- 2016/9/23 11:58:2934529
物联网能否助力智慧城市 社区O2O还有多远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物联网的概念也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的布局,尤其是智能家居的大量产品出现,这个概念化的事物,出现在国人面前:用手机操控门锁、空调、洗衣机、电视等等电器是现在时髦的产品利用。
类似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陆续不断推出属于自己品牌的“物联网”产品,比如:智能插座、电饭锅、温度传感器、测水笔等等,类似的互联网和家电公司也不少,在互联网公司的鼓吹下,“物联网”带来的智能操作风潮逐渐时髦起来。
物联网的产业布局很大互联网公司玩的有点虚
通常意义上,业内把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构成;网络层由通信网络构成,如SIM卡生产商,还有国内的移动、电信、联通三巨头;平台层包括应用开发平台、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以及系统软件开发组成,贯穿硬件与软件,国内BAT、京东,华为、中国移动等均有涉及。终的应用层则包含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智能终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门锁、门禁等智能硬件产品与软件。
前不久,华为刚刚加入了ZigBee联盟成为董事成员单位,据悉这是国内第三家成为这个协议制定组织董事单位的中国公司,前两家分别是物联传感与美的,国内诸多智能家居为主的互联网公司并未成为这个关键组织的核心董事成员,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摆出了中国物联网市场的一个尴尬现状:卖的很好的智能家居产品,并不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他们多选择采用“生态产业链”的方式,比如通过资本运作、OEM等方式进行合作,甚至连真正的物联网产品都拿不出来。
国内的物联网市场处在一个概念横飞,市场混乱的局面,对于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而言,物联网的概念大于实际的好处在于:不断投入的媒体推广,销售终端设备,把所有终端设备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入口,掌握终的流量,从而形成自己在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机会,如广告分发、电子商务、媒体控制等。
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往往是:不同的产品给不同的团队甚至不同的公司来做,在系统互联互动上就比较差。互联公司一贯的思维是单品爆发,或者是小套装,用海量消费制造海量数据制造的入口效应,引发后续二次消费,这样很难给消费者带来比较系统的物联网智能生活体验。
实际上,这违背了物联网的初衷,物联网更愿意把所有的人、物体、设备等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不是表象的把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嫁接到物联网硬件产品上,比如:目前很多物联网产品更愿意跟手机功能去做对比,似乎把手机功能移植到设备上就是物联网的感觉,物联网领域存在很多细分市场,很多专业传感器,比如车载传感器、网络部件,都有先进的半导体公司进行研发,并不是把消费级产品拿过来用,因为标准不一样。
物联网提倡的是M2M交互,即Machine to Machine,也就是设备间能进行自主交换信息,加上人工智能AI的机器学习,物联网未来就会脱离现在市场的手机化、去中心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的智能。显然,互联网公司所做的距离很遥远。
物联网的数据很强但智慧城市背后不仅仅是数据
信息的交互、智能化计算,终的结果是希望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升而设立的,而不是简单的字节交换,如果把这种方式进行微观来看,就是基于众多场景的应用,到宏观的放大,就是时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概念。
从基础的功能上来看,基础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家庭灯光控制、电动窗帘、音乐系统、语音提示、安防报警、手机远程控制、家电控制、可视对讲、视频切换等等,这些功能其实多年前已经实现,比如车库车位锁定、道闸进出入管理等,这些其实都是单独的场景,这些场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并且传向云端,只不过,这样的数据一部分属于用户隐私,一部分是公共数据。
拿简单的小区管理来看,假设某地区有100万人口,分布在众多小区,处于公共数据分析需求,政府需要知道本地的人口结构:比如外来人口出租户、老年人、户籍人口、重点人群等信息,原来这样的信息通过人力统计未必准确,但是通过物业公司的一张门禁卡、车辆道闸、车位锁、门锁、广告栏等产品组成的系统,完全就能解决这样的场景应用:手机实名、*、门禁卡的绑定,能够的进行人员甄别,有效帮助政府解决监测难题。
国内的一家名为特斯联的物联网公司正在与全国各地的政府和开发商合作:这样的好处是,从生活的小区出入、上班写字楼的道闸、车位锁等等活动轨迹,不仅仅可以更加简单集成,也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分享,比如把自己不用的车位临时给他人使用,政府的数据监测样本数量以及可靠性大大增加,这是一种跨场景服务,参与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对于开发商而言:首先这些产品对于开发商的物业管理而言,都是刚性需求,开发商从简单的商品房物业制造者纷纷转向物业服务者的身份,并且因此颇丰回报,比如万科物业,正是物业增加了商品房的溢价权,另外一家开发商花样年的彩生活则通过资本市场获利。
对于开发商而言,如何把房子卖出高价是永远的使命,2015年,多家开发商宣布与智能家居或者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智能化住宅,归根结底就是出于这样的需求,智能家居的技术层面,类似特斯联这样的物联网公司必然是专业,并且依托智能硬件的物业管理系统的升级,也是紧密联系:比如说,原有的小区LED电梯广告,现在完全可以从业主进入小区就开始推送:女性用户推荐理财、化妆品,而用手机解锁的APP在开门时也播放着广告主的画面,这些都是基于物业公司的APP与物联网解决。
这样的商业模式一直以来认为是互联网的专长,所谓社区O2O的概念就由此而生,但是经过2015年的O2O资本寒冬之后,包括顺丰嘿客、叮咚小区等等一大批的“解决后一公里”的O2O模式宣告失败,BAT们则依旧重金投入O2O领域,加上开发商物业公司的大举投入,颇有三足鼎立的态势。
物联网能否成为社区O2O重燃希望的触发点呢?
开发商、物业的理论是:我能把握小区的门岗,其他公司进入要么高额收费,要么就排他,这是我的“入口”,互联网公司的态度是:后一公里需要从内部打破,建立社区的生态,解决业主的物业收费、水电煤收费、部分商品的配送乃至社交场景问题,实际情况是:物业的数据不能共享,而社区O2O模式又拿不到想要的“大数据”,物联网公司的数据如果不联通也没有意义。
对于社区O2O的公司冲击其实还不仅仅来自于物业,现有的诸如支付、外卖、电商等平台显然已经冲击了社区O2O的业务,各类垂直细分越多,衣食住行分散,操作难度和成本上升。
对于这样的现状,开发商物业、社区O2O公司以及物联网公司,核心的痛点解决的终目标其实既不是数据问题,也不是衣食住行的问题,后的核心在于基于社区O2O的社交场景的体现。
淘宝和阿里在大力的建立社交场景功能,腾讯的社交朋友圈就是一款基于强关系的产品,刚刚宣布关闭BBS的网易,终还是保留了房产和家居板块,移动化后的信息变成了碎片化,但并不是不存在,从PC时代的业主版,到QQ业主群,再到微信群,这样的行为组织充分说明了社交对于业主的重要性,而这样的运营是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的。
社区O2O平台,需要的是规模化和商业模式,物联网公司提供的是底层数据和智能硬件,物业公司则是提供服务,如此来看,社区O2O终究会回到大众视野,社区O2O也会更加接近于智慧城市的设想:从工作场景到家庭的两点一线或者多点一线的行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硬件等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与生活相关的服务全部通过平台解决……
PC时代的房产垂直网站做出了榜样,从地块拍卖公示开始,到项目销售完毕,业主的购房、收房、维|权、装修、聚会、买车、结婚、生子等等场景,都是通过线上社交的方式解决,这样的产业链价值是大家都想要的,社交是邻里关系商业模式的刚性需求。
当下的移动互联时代,社区O2O的模式似乎并未提出终的解决方案,深度的信息依旧很难通过手机获取,所以物联网公司以及开发商物业想做社区O2O的痛点,也是在此。
社区的社交化其实并非不能实现,垂直网站成熟的多城市成功复制业主小区运营经验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早期死亡的社区O2O栽的跟头是过多的追求伪需求,树敌太多,解决社区O2O的社交问题是重点,只不过说,运营的深度难度加大。
以社交为核心,弱关系通过社群转化为强关系,业主衣食住行的动态信息交互,物业服务、后一公里、智慧出行、公众信息媒体化、连接政府服务等场景需求的实现,这才是物联网的好时代,如此来看,互联网公司、物联网公司可能更有先机,而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略显单薄,终的胜利者应该属于成功完成社交化转型和开放平台搭建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