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名不副实 痛点究竟在哪里?
- 来源:易机网
- 2016/6/29 15:31:4520294
智慧城市名不副实 痛点究竟在哪里?
缺位的顶层设计
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项目,毫无疑问,其复杂性、交叉性等难度都是。简单点说,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活动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子系统,向来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而智慧城市所要做到的基本,是在子环节具象化的智能之外,将这些子系统之间进行打通,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做出决策,提供相应服务。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意味着执行之前,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它们才是指导智慧城市落地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恰恰这样重要的环节,在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热潮中,是缺位的。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规划,是一时的盲目跟风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磨刀便开始砍柴,后的处境就是在建设中不停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处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导致效率低下,士气大杀;而一些本可预见的情况依旧不能避免,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不够,使得众多城市的所谓“智慧”流于各种具体应用,譬如手环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宝钱包。这种单纯的硬件投入,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仅仅停留于“智能”层面。尽管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明明可以进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则无法得到真正的激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打车软件如此盛行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基于软件上的大数据,为部分市民的出行做出良好引导,以解决相应程度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为了办个二胎证,依然还要跑好几十个部门,甚至要证明“我是我”。
好消息是,已经有城市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安徽就在经过专家讨论后,决定每年拿出500万来做顶层设计。同时,也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注意到这一问题,通过"城市数据总线"理论体系的实践和完善,积极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并在“智慧北屯”、“智慧宁乡”等项目中落地。
信息孤岛如何解决?
在信息化的今天,数据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而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个人档案、水电煤气等大量行业数据,则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平台手里。换句话说,它们呈零散状,各自为政,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这些数据绝大部分被束之高阁,处于被存储状态。如不能被盘活为人所用,与死尸无异。
智慧城市需要着手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遗憾的是,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部分企业技术欠缺以及高层的思考不够等原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愈发突兀。
不少人甚至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大难题,便是如何打通各部门、各领域的数据通道,形成信息的互联互享互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与灵活运转。
但这种难题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的新加坡,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调查指出,“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2015年,新加坡已经通过遍布全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网络完成了连接和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通过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分析,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并提供服务。
而在国内,于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疆“智慧北屯”项目,同样对各级系统的数据存储、运输、分析与反馈做出了智慧化探索。运营商在“智慧北屯”项目中实践的“城市数据总线”,则将建成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与运营中心贯穿于各级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共通共融,使城市的政务、旅游、城管、社区等各方面各领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
曾将“智能城市”计划提升为“智慧国家”计划的新加坡认为,智能与智慧,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智能”侧重于硬件的智能化,用意在于以智能机器取代人,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而“智慧”则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事,更加注重数据的共享,并以之为依据,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结语
数据共享之于智慧城市,正如任督二脉之于人之身体,如不能打通,智慧城市只能流于“智能城市”,这种“仙女散花”式的进步,不仅浪费现有的技术资源,也于智慧城市的积极推进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