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
- 来源:CIO时代网
- 2016/6/29 9:38:2117095
胡小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因为我发觉我们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里头有很多概念不清晰,这个不清晰的概念对我们影响很大。我先把我的意见跟大家交流一下。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咱们大家老是这么去说,但是并不是很。从不同角度去定义会引导你的思想。比如说从技术角度去定义,因为大家谈到什么是智慧城市,于是有人说了,用了互联网、云计算等等东西,这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但是你这种定义方式就使执行的人自然的就变成了技术导向。那么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以这些方面来定义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方向。实际上做一个定义,它到底能够适用多长时间是有问题的。
第二个,我们所使用的技术会被更新掉,当技术被更新掉之后,你是不是就从智慧城市落入到不智慧城市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概念适应历史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我认为能够贯穿一切的是组织化程度,各方面配合、分工合作的精细化程度,我们从这里认识它就发现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信息化的概念也是组织化,在大师们的脑子里,信息化和组织化是一致的,我们的城市将组织的越来越精细、配合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我们从这个角度认识它的时候,我们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就会更广阔。你不会老盯着IT,你会怎么从组织效率这方面来认识。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第二,大家都做了智慧城市,我们一直都这么想着,那么现在又来了一个新型智慧城市。这个“新型”到底怎么回事儿?杨部长今天说了,新和旧是连续的过程。是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出现一点,我天天都可以说是新,也可以天天说不新,那我应该怎么样说呢?我自己觉得,什么时候需要换一个新名词了,那它是历史的环境。不是说大家用的好好的,你突然说“从明天开始一律换新名词”,这是不行的。之所以要换新名词,是历史环境的转折点。我们过去早期的智慧城市,大家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什么呢?这些人思想背景是从电子政务过来的,把电子政务的思想延续到智慧城市上来。现在这个特点是什么呢?电子政务的考虑是政府的一项改革,当它变成了智慧城市的时候,其实这个背景已经变了,但是我们的思维还是把它放在一项政府任务来做,我觉得这里存在问题了。那我们也发现环境也发生变化了。这个环境变化是什么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改变使全社会出现了重组。那么这种信息技术大发展,冲破了原来一切的障碍。所以我们会发觉政府也受冲击。我们知道很多社会企业都在大改组,电子政务出现,很多公司都不行了。滴滴打车出现之后,出租车也受到冲击了,那么政府工作不会受到冲击?改革不会影响到政府吗?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的思维仅在政府提供的服务里去,可以说你肯定是不灵的,因为我们会发现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不是政府做的。比如说大家都说信息共享,说了半天信息共享,十年还在信息共享。其实我们社会已经大大的信息共享了,是由谁做的呢?是由Google、百度他们做的。我们说电子商务建设,是由阿里他们来做的。我们会发现企业和全社会他们的冲击是大的,因此政府的工作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你就会发现企业和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正在超越政府。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如果是封闭的智慧城市,我们也会被边缘化,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智慧城市思维,那就是把政府的智慧城市的考虑、把和企业和公众他们创造性思维结合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大的平台、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共同来建设,这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所谓新型智慧城市,就是大开放、大共建、大共享,共同把政府的系统和企业创新的系统融为一体,这样的推进才能叫“推进智慧城市”,否则你只会推进政府的那点局部性的工作。而政府的工作会不会受到冲击?我觉得很有可能。他们也可能会被淘汰。那么多的机构、组织都在一点点被淘汰、更新,难道政府就可以千年万年的下去吗?也不是,也需要创新。这就是新型智慧城市我们要以更新的观点,全面的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才有利。
第三,大家都说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到底有什么作用?其实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一篇文章可以很好的讲清楚顶层设计。大家老用顶层设计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顶层”这个词太好了,会给人一种误解,一说顶层了,就好像什么东西都是正确了。其实纯粹是自我欺骗,没什么作用。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到底顶层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对我们有帮助?
顶层设计有两种:一种顶层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性的顶层设计;第二种顶层设计是决策性的顶层设计。两个不一样。工程性的顶层设计保证的是操作层面的,但是决策性的顶层设计是选择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和内容。是选择性的。他们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一个是确定性问题、一个是不确定性问题。在执行领域的顶层设计我们面对的都是确定性问题,他这是有明确解决办法的,所以他所谓的顶层设计都是一个逻辑分析,不符合逻辑、不符合推理接不上了,那他就是错误的。而决策性顶层设计没有对错概念,只有好和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达到目标的东西。
比如计划经济,当我们在考虑计划经济开始时,我们都认为整个经济是个计划的,只要一计划就可以避免所有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我们做起来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一大堆问题,为什么?因为计划经济脑子里想的都是确定性问题,他认为一切问题都是确定的。但是做起来发现很多问题不可预测,是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不了,只是在现场反映,这个时候要有一种机制,让每个在现场的人有积极性去解决。这个东西就变成市场机制了。当我们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时候,不是说我要设计个方案如何解决未来,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设计一个机制,这个机制让未来的人碰到这个问题会激励他努力。因此你要设计一个能够解决未来问题有积极性有办法的人,这就是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是不从层次的设计。下面我们再讲怎么看待智慧城市?首先我们要看看效率来源。大家老说效率来源是来自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我觉得这个东西很不全面。你老考虑信息资源,我们仔细研究后就发现,信息资源就那点数据源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我以前做IT领域时就发现大家老说信息资源重要,为什么买信息的钱总是不如买软件的钱!社会上买软件的钱比买信息的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为什么大家不认识这个?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要研究一下什么东西对我们有帮助。我们怎么理解信息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我们从亚当斯密观点开始说,他说生产力的来源来自于分工。分工做什么?从信息化角度理解分工,我们发现所谓的分工合作是一个组织化的改造,也就是说一切效率来自于有效的组织。比如说人打不过老虎、也打不过犀牛、打不过大象,但是所有这些动物变成你的保护对象,为什么?因为人能配合。人为什么能配合?人有语言。配合把分散的人变成一个组织,任何一个人打不过一个组织,因为1+1大于2。那么1+1会不会小于2?会小于2。1+1小于2我们就不理它了。1+1大于2这个组织就保留了。于是不断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组织更严密的社会就有更强的生产力、更强的竞争力。我们要用组织的优化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的,从生物的发展,单细胞、多细胞,逐渐发展越来越复杂。他们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他们的组织化,就比无组织化的更有资源争夺能力。那么城市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到国外,人家就说你什么都不用管,就专门做研究。而我们这边需要收集这个资料、那个资料。这个组织严密分工就差距很大。
什么问题影响了组织?核心的就是组织是靠什么连接?通信连接。于是维纳有句话说“通信是连接社会的混凝土”。那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也就是说,信息通信的技术是组织全社会、*,包括技术连接的黏合剂。现在基本的黏合剂变了,于是全部被重组了。城市都可以重组。任何一个城市不仅是内部互相的连接和组织,它还处于更大的范围组织之中,所以每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化不能独善其身,必须要考虑到大格局的定位,只有大格局正确了才能很好的发展。我们要用组织化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视角是很重要的。你从这个视角看待的话,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提高一步。你会发现为什么有些事情,光是技术还解决不了呢?那么把大家组织起来,你所做的工作也是一个信息化的工作,是建立人和人合作的秩序,秩序的建立都是信息化的任务,你会发觉什么容易做、什么不容易做,你就会清楚了。
在我们顶层设计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规划新系统要有什么样的功能。为什么我们喜欢规划功能?因为我们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我要做规划功能。但是从效益角度来看,就发现问题差远了,因为所有功能在这里摆着,功能永远不会自动变成效益。它要变成效益还要再集成一次。要把共集成一次、组装一次,每项功能就好像编程序的指令一样,程序员要用你就必须编一套程序、编一个软件。一个功能摆在那里,也需要有人把它编辑起来,如果没有人编,你的功能永远是无效的。但是我们可以规划服务,比如说给居民解决一下到政府办事不用带原件,这个时候你要规划服务,规划服务就不一样了,它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效益的过程,于是这时候就更有效。规划服务和规划功能不一样,功能是死的,但是每一项服务必须是活的、必须是有生命的,至少要完成它的生命期。那么新型智慧城市要规划的是什么?服务。而这个服务和过去的静态化确定性的规划是不一样,我们要设计活的,它要能够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追求目标。
我们的每项业务必须要考虑它的生命力。因为每项业务必须活下来,怎么样活下来?必须要有不断的资源供应。当你从业务角度考虑的时候,你从服务角度考虑时就会发觉,这项业务有没有钱、社会能不能支持、钱从政府拨款里来还是公众这里来、这项业务做得到底好还是坏、如何改进。其实改进也是一种机制,如果服务的好就会激励我努力,你的价值就提高了。如果说服务的好坏没有激励机制那没有多长时间你所有的服务都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它有生命力。这些事情都要和我们的生态环境配合。你要改进不仅要改进系统升级,还要研究哪些地方需要在环境上要改进,这样才能设计一个有生命的服务系统。
创新城市,一个城市不是静态的,不是的城市。有什么用呢?因为环境是在变化的,你今天,明天又发展了,你又不适应了,或者大格局变了,整个东西都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就必须把城市设计的充满活力,有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是来自于一个聪明人在那做领导,他做不到,因为任何的聪明都是有限的。那么你这个组织如何能做得好,必须得让它自己发展起来。而自己发展起来,自组织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自组织就是他一定要能够自己追求目标、自我改进。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政府办的系统和市场办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一样的,市场形成的系统会更有生命力,而政府办的系统如果没有补贴就做不下去了。原因在哪?因为市场系统没有行政压力参与者是自愿的,这就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起什么效果?每个参与者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才决定参与不参与,当他做选择时就会把自己的智慧放进去,因此你的系统至少是有利的。完全是大家的选择,每个参与者都把他的智慧放进去了,于是你就会有更多的智慧。而政府的系统强制要求你参与,对我不利的我也得参与,要不然处分我或者从另外方面补贴,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智慧凝聚在系统之中,这样它就丧失了生命力。
一个政府要办很多系统,我们要做的时候有很多分系统,这些分系统也要让它们有更多的选择性,当部门有更多的选择性之后,那么合成的系统才会更加有智慧。如果没有选择性,没有加入自己智慧的机会,那么它的生命力就特别薄弱。计划经济不懂得不确定性,他认为靠我自己的智慧可以计划一切,实际上的结果证明,无数的问题、不确定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你没有那种处理不确定性的分权机制,你就解决不了。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去政府中心论的顶层设计。我写过一篇文章,要三点:要去IT中心论。我们的智慧城市不要以IT为中心。第二,不要以决定性思维为中心,要考虑自组织。第三,去政府中心论,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局限在政府的思维的框框里去。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政府的目的也是创造全社会的服务,如果我们以服务为中心,不管是政府做的还是企业做的,我们要组织一个很好的为社会服务的系统,不见得就追究你的出身。另外从创造性角度来讲,我认为企业的创造性强。马化腾也有一个例子,以前和360打的不可开交,人们说他这是困难的时候,后来他想通了,我不要把东西都包在我自己,我成全别人,我帮助别人发挥作用,因此我的平台开放。当他把立场转变为帮助别人、支持别人服务的时候,他就上来了。那么我们政府做系统也不要把东西包起来,我们政府要帮助企业、给企业找机会、帮助企业发挥作用,终全社会都有一个更好的服务机会出现。政府的目的也达到了。现在企业也大举向公共服务进军。政府将面对的企业这么样的发展趋势,所以政府与企业系统的融合是大趋势。
新型智慧城市的灵魂。我觉得新型智慧城市的灵魂是开放、共建、共享,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灵魂。我们到了今天为什么要讲新型智慧城市?目的是什么?过去的智慧城市,我们做了很多,但是太局限于政府思维,我们对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他们公共服务的东西我们没有把聚集起来。我们需要跳出政府服务的小圈子,建设合作大服务。以深圳为例,全国的交通,深圳有一点非常好。一条路如果有行人,车就停下来让人先过。他有这么个系统,,他允许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把违规的录像直接发到交管部门。第二,允许居民拍照直接上传。这样就变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系统。群众监督比政府监督来的更有效。于是社会风气就改了。因此我们要说秩序的建立,我们脑子里不要老想着政府一套,我为了监管要加摄像头,加一大堆东西,但是这并不解决问题。我认为种方法就是我们全民监督。还有一种就是把你行为记录下来以后要让他们本人看到,让他自己知道,这样他就会自律。自律是很有效的。如果你让他看,我违章这么多,下次我就注意点。另外还有一个信用系统。现在真正有效的信用系统他并不是政府在那里建的信用系统。另外,要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信用状况,你看我这次行为不好,以后碰到这事就要注意了。因此自律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自律、共管和政府监管要相互配合。
未来智慧城市是什么?人民更自律的城市。大家共管,共同维护秩序,做到更好的城市。而不是只有政府监管的城市。政府要购买和集成社会的成果促成能力大整合。政府要重新定位一下,比如能否变成社会公共服务的集成者,一块都集成起来,加上政府,大家取偿补短。顶层设计不要完全聚焦于怎么实现监管,他觉得只有监管才有成绩。而且很多监管是不干好事的,我认为这都是定位不当。那我们把定位调整,调整成社会公共服务的集成者,顶层设计要聚焦于创造社会合作的新模式,这样顶层设计就提高到新的水平上去了,他就对我们的社会的贡献,就不是说小贡献了,要做就做大贡献。这就是我讲的新型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一些考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