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工智能或将始于闹钟应用?
- 来源:界面
- 2016/6/21 9:44:4414121
早上起床,窗帘自动打开,电饭煲自动煲粥,室温根据天气、主人习惯开始调节,刷牙洗脸时,镜子中自动根据人映射的形象搭配当日服饰,并提供伞、口罩等携带建议,你对着某个方向问一句,“今日股市情况?”,中央语音系统开始播报数据,并提供投资建议,同时,您的手机开始告诉你今日的行程预约情况……
真正的人工智能或将始于闹钟应用?
未来美好的场景,在某种角度来看,似乎就是现在各种应用的升级版的综合,家电设备的“智能”、金融分析系统的“智能”、天气应用的“智能”……现在依存于手机设备的应用,未来都可能是“天网”(人工智能的城市化、地球化,欧美科幻片的用词)的逻辑基础。
初露端倪的人工智能“管家”形象
无论是智能家居环境,还是语音助手的升级,甚至声音、人脸识别,以及增强现实的现实叠加信息,无疑都是人工智能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而我们也可以发现所谓“人工智能”,重要的体现,即强人工智能的表现,便是能够进行下一步决策的自我判断。这也被认为是“智慧”的产生。
然而目前所有人工智能的想象,哪怕是无人驾驶技术,都是在模拟一个人类的助手、管家形象,解放人的双手、双脚已不在话下,它存在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解放人类的大脑——以人类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基础策略决策、深度决策的建议。虽然这个场景很宏大,按照科技摩尔定律的发展,机器思维的带宽无限延展,即将达到摩尔定律的极限,但是现有应用理论的开发、发展已经可以想象,亟待基础理论的补充。
Google的AlphaGo在2016年4月份的围棋游戏中击败了专业棋手李世石,其使用的是来自Google前两年收购的Deep Mind开发的蒙特卡洛树搜索启发式搜索算法,而这种算法又根据的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学,一种模拟大脑思维的算法。当然,目前更多的围棋机器仍依托于多主机宽带宽的可能性计算。在这场PK中,不仅体现的是算法的精进,更是体现了人类对于模拟自身思维方式的追求。
这意味着机器实现真正“智慧”或者“意识”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想象中的“管家”形象,却可以实现低版本的不断升级。
Google工程师杰夫•迪恩近日表示,人工智能实际上正在逐渐加快着发展的步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总裁洪小文表示,2016年我们将能够看到拥有“类人”智能的私人助理服务。这听起来很像Facebook的虚拟助手M,马克•扎克伯格也在试图通过信息来模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力之间的界线。
而这些虚拟助手例外地尽忠职守在为“主人”的行程做提醒、安排上。Facebook对外声称,其虚拟助手M不仅可以安排投递鲜花,还能提醒用户天气、帮用户买电影票;而Apple的Siri也早就可以根据日历提醒行程,甚至调用手机内的应用为用户服务。
“行程”、“提醒”成为智能管家的初画像,而这些所有的功能需求,几乎都是基于“闹钟”/时间及LBS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是“闹钟”?
“闹钟”从功能机时代开始便扎根于手机,刚开始它提醒人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开会、几点下班,后来它和日历融合,提醒你亲友的生日,或者其他重要的日子。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时间工具。
为何“时间”工具成为未来生活画像的纸张——事物、行程是色彩,而人类与智能机器则是画笔——“时间”之于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可以发现,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生活的重要维度便是“时间”,或者是基于位置的时间,所以许多行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时间”这个原始参数。智能管家需要根据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可预测的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什么时间不可预测的发生事情的可能性有哪些。
关于“时间”应用,我们已经展开了哪些想象?
“时间”工具,是所有应用工具的基础。同时,我们对于“时间”的需求也有很多,这也导致了在基础应用工具中,如计算器、手电筒、收音机、地理定位的应用中,“时间”工具玩出的模式是多的。
搜索安卓手机市场(豌豆荚、小米应用市场、华为应用市场、360手机应用)、Apple App Store,可以发现“时间”类工具,以效率类占大头,分门别类,可以列出八种数百款应用:
1、时间记录(纪念日、倒数日)
美时光、倒数日、那天等应用,旨在帮你记住一些重要的日子,或者标记一些重要的日子,并进行,适合情侣、考生等人群。
2、时间显示
虽然时间显示已经是手机的基本功能,仍有一些应用致力于显示这一块看似红海,实则可能性小也无人经营的领域,比如时间,一个帮你显示手机时间和网络时间差别的应用,比如iWorld,一款600个城市时间覆盖、时区查询的应用。
3、日程管理(记录日程、发现日程)
时间表等应用,一边提醒你每天需要进行的日程,一边用发现频道告诉你还有那些日程可以添加,虽然这些“发现日程”都是球赛和常用考试题型,这些与大多数没有什么关系的日程。
4、每日签到(考勤)
常见的考勤系统,是集中于工作场景中的时间工具,比如口袋助理,既可以上下班打卡,也开拓了社区功能,作为办公室的聊天工具,可以汇报工作、预约客户。
5、时间统计
爱时间等应用,告诉你“我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记录每天在各类事物上所花的时间,根据天、月两个维度进行统计。
6、任务监管(拖延症类)
拾光、种子习惯、冉冉等应用,通过邀请监督人、分享社群邀请监督等形式对自己设置的日程安排进行监管,实质上也是效率管理的一种形式。
7、任务清单
Wouder list、计划30天、日程宝等应用,记录想要完成的任务清单,部分可设置统计曲线,对任务进行开始、完成等操作。
8、效率管理
番茄土豆、Todo等应用,结合时间管理方法(主流是番茄工作法)和GTD任务管理法,在一个工具内完成收集想法、计划工作、完成任务、回顾历史的工作。
其他:这些应用的梳理仅是针对“时间”、“效率”等关键词下的应用,并不完全统计时间相关的应用工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我们已经对时间的工具性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但无一例外地集中在记录事件上。
两大痛点:场景和社交
通过对市面上绝大多数时间应用分析后,我们不禁思考:生活到底给“时间”多少需求?
新闻、广告学中常常将世间所有发生的动态事件用一个5W进行描述,When、Who、Where、Do What、in Which Way,其中后三者地点、事情、方式以具体行为内容聚合,而前三者往往是人们行为的三个维度,事件、地点、人物。这也构成了我们寻求需求的基本要素,地点与时间、人物构成了时间场景的需求,地点和人物、行为构成了出行、洗衣、外卖等O2O的所有行业,人物、时间和事件则构成了个人社交需求,时间和事件、地点则构成了公共行程需求……
总结下来,与时间相关的便是时间场景需求、个人社交需求、公共行程需求,而这些在我们现有的App应用中都展开想象了吗?有的,其实真的有,但是我们发现太多的场景需求没有进行挖掘,太多的社交需求没有进行挖掘,所有的工具型App都在寻求社交,而他们的社交都在单纯地停留在分享。
随着我们的手机从1G的模拟信号网络,到2G的SMS时代,再到3G、4G、5G的数据通道爆炸,我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赠予手中那个磨人的小妖精,时间碎片化分布,信息爆炸性增长。碎片化的时间对于场景的需求,催生了微博、微信这类新兴社交媒体,可可英语、简书这种碎片化学习、阅读工具。但是所有的行为触发和实现都在互联网上,那么场景为何不可以O2O呢?这是时间场景需求的蓝海所在,也有很多人发现契机企图分一杯羹,在上部分中的日程管理App“时间表”就企图通过“发现”来发现蓝海,不过功能的鸡肋、不人性化使其终究没有爆红,倒是曾经的网红Sunrise在这一方面做得深受认可。
其实说场景没有人进行深耕,微软的Outlook要出来反驳了。收购sunrise后两年将其融入Outlook后,微软让这个邮件应用更加商务化,它不仅可以作为行程管理应用,也可以作为办公通讯工具,甚至还有Wunderlist、Evernote、Facebook的身影在。商务时间场景上微软已经为我们充分打开了脑洞。
我们都知道“时间”本身是一个工具型应用,哪怕现在市面上那么多的效率、行程管理应用都是一个工具,工具是刚需,却不是高频应用。而真正的高频应用是社交应用,所有很多工具应用开始寻求社交以避免被遗忘,成功的比如音乐应用网易云音乐、视频应用哔哩哔哩动画等。所以“时间”的社交需求早已昭如明日,却又隔靴搔痒。
“时间”应用的价值所在
洞悉所有的应用软件,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在企图节省时间:更节省时间的购物——淘宝,更节省时间的出行——约车应用滴滴打车,哦,忘了火的VR旅游,还有更接受时间的看新闻——今日头条。
而在人工智能的规划中,未来的管家至少要知道你的行程,并能为你安排行程,闲时还能推荐行程,它要知道你的时间去哪儿了,也要知道你的时间应该去哪儿,从而监督你。就像原来的语音管家,不过早是录音设备、语音拨叫服务,所以“智能管家”的初始形态应用也应该出现了,而巧合的是,这些管家的“职责”,正直击社交、场景两个痛点。
Sunrise无疑是为人知晓的、接近“人工智能管家”形象的应用,虽然它的灵魂已注入Outlook,但它却从管家变为了工作中的纪律督查委员。前不久,一款“中国的sunrise”登陆App Store,这就是“加减时光”,许多不的小软件往往是未来某爆款应用的雏形,更何况这款应用更接近未来“智能管家”的形象。它不仅可以提醒用户的日程,还可以多人协同的方式邀请他人参与工作、业务活动,不仅局限于小群体间的个体社交,还智能推荐未来日程,邀请你参与公共社交行为。同时,不局限于中长期的时间统计、大小行为的时间统计,“加减时光”还设计了人物对象时间统计。当然,和sunrise一样,它也满足用户的跨平台运用需求。
但这是不是对时间的场景和社交的挖掘,还有待考察。我们知道一款工具型应用要社交化,但要明确的是其核心不是社交,但社交能让其快速制胜。工具应用本身要先满足个体社交,再满足群体社交,网易云音乐即使没有社交,对于用户依然有价值。所以针对对于某一垂直场景的挖掘,仍需要恰当的社交,以近年来火的“大姨吗”来说,某种程度上其也算得上是时间垂直场景的深度挖掘,它不仅具有工具属性,甚至开设了社区,具有了UGC的功能。但是“时间表”同样开设了社区却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时间表”对个人的社交需求还没有满足。
也许不久以来,“加减时间”与语音助手Siri、Google Now融合,与人脸识别技术融合,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我们将真正拥有一个“智能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