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移动支付“四国杀”正在上演 谁能笑傲“支付江湖”

来源:物联传媒
2016/2/25 10:09:2815899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 “移动支付场景为王。”国信证券分析师指出,两种交易方式未来仍将持续存在,相比较微信、支付宝,Apple Pay工具化特征更彻底,因为银行和银联的支持,以及POS机的普遍存在,线下推广可能会更快。但是,自成体系的支付宝、微信,完全不涉及手机厂商、运营商、收单机构等复杂的产业链,可以直接绕开收单机构、卡组织,具备简化交易结算流程等优势,微信、支付宝等形式的支付更容易普及和接受。在移动支付2016年开年伊始,一场由苹果Apple Pay拉开序幕的新支付战争已然打响,而战争的结局会怎样?

  “狼”终于来了
  
ApplePay自2月18日上线以来,整个支付圈中,关于Apple Pay的相关报道可谓汗牛充栋。据报道,Apple Pay首日的绑卡数量达3000万,而国内能够支持Apple Pay的设备数量总数不过8400万台。

 

对于这个成绩,苹果显然是非常满意的,2月19日上午,Apple Pay副总裁Jennifer Baily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给2月18日Apple Pay首日表现打“1000分”,因为用户实在太热情了。

然而,尽管媒体对Apple Pay的报道铺天盖地,对Apple Pay的质疑却并未停止,从用户的使用角度来看,Apple Pay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用户绑卡时频频失败、可用商户少、不能发红包、没有优惠,甚至在部分地区使用时依然需要手动输入密码以完成支付流程,国内媒体《南方都市报》给出的评价更是简单明了:装!

业界人士对Apple Pay的未来前景则普遍持保留态度,多数认为Apple Pay并不会像iPhone那样改变其所在行业的整体格局,从而与支付宝及微信形成鼎立的局面。笔者以为现在就断定Apple Pay对未来整个移动支付领域局势的影响尚有些为时过早,而对于多数业界人士的断言大可听之任之,因为事情的真相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断言就早早被定格,未来的局势发展依然充满变数!

三星也没闲着
  
不幸的是,在苹果Apple Pay未来的发展之路上,除却支付宝与微信这两个本土“地头蛇”外,又增加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那就是苹果的老对头三星,鉴于Apple Pay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上线,Samsung Pay势必也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新的消息显示,三星可能于2月24日在中国市场展开对Samsung Pay的公测,预计3月份便能在中国市场正式上线,Samsung Pay的上线,很明显会给Apple Pay原本尚不明朗的未来前景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可以想见,在中国市场上,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很可能会上演“四国杀”的局面,即本土“地头蛇”支付宝与微信及外来“列强”Apple Pay与Samsung Pay。在目前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微信与支付宝二者基本瓜分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那么Apple Pay与Samsung Pay能否撼动支付宝与微信二者的地位呢?

“四国杀”将上演,鹿死谁手?
  
毫无疑问,随着Apple Pay与Samsung Pay相继地加入战局,2016年移动支付行业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这其中的主要参与者除前二者外,本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自然就要数支付宝与微信了,四位选手来头都不少,三星与苹果皆是人尽皆知的巨头,而支付宝与微信亦是称霸国内支付市场,那么究竟是“强龙们”力压“地头蛇”还是“地头蛇”覆手灭了“强龙们”?

 

首先,仅就技术而言,笔者暂且将支付宝与微信归结为“扫码帮”,用户在利用支付宝支付或者微信支付时只需要在手机端亮出自己的二维码,收银端扫描后即可顺利完成交易过程,由于此扫码过程与商户传统的条码扫码相当,因此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大的优势便是对设备几乎是零要求:对商户而言,并不需要升级自己的收银设备;就用户来讲,一台普通可上网的智能手机即可,尽管二者在支付的安全性上尚需改善,但目前而言,微信与支付宝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取得了一个恰当的平衡,这也是二者能够垄断移动支付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ApplePay与Samsung Pay在支付技术上则颇为相似,二者皆采用了NFC技术,就技术方面而言,二者的区别甚微,都使用tokenization技术将用户的信用卡或者借记卡信息储存在手机中,交易过程中无需将用户的数字ID或者token发到商户的收款终端上,确保用户信用卡或储蓄卡信息安全,正是基于此,ApplePay与Samsung Pay在支付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上是大大优于支付宝与微信的。

无论是ApplePay或是Samsung Pay,若想利用NFC技术完成支付功能,那么无论是对收银端还是用户端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收银端需要一台支持银联云闪付功能的POS机,对用户而言,则需要一台支持NFC功能的手机(苹果的iPhone6及以上手机和Applewatch均支持,三星则是部分支持NFC功能的手机),这两个前提条件大大限制了二者应用场所的广泛性,使得在与微信和支付宝的竞争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此消彼长,苹果与三星在支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上可谓甩了支付宝与微信几条街。

即便是同样采用了NFC技术,三星与苹果依然存在着颇大的不同,大的区别就是Samsung Pay整合了Loop Pay的技术,Loop Pay是三星15年2月花了2.5亿美元收购了马萨诸塞州一家移动支付领域的创业公司Loop Pay。该公司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完全建立在现行的磁条扫描技术上面,不必花费大力气去升级现有的支付终端,这意味着Samsung Pay比Apple Pay多了支持传统银行卡的磁条支付功能,这也使得SamsungPay在国内市场能够与微信与支付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商业竞争的输赢从来就不仅仅由技术而定,品牌的影响力、营销乃至定位等都可能对战局的结果产生影响,苹果的优势体现在品牌影响力上,其高高在上的价格确定了其产品的定位,这也基本确定了其用户永远不会占据国内人群中的大多数,好在其的定位在国内尚处于“孤独求败”,由此,Apple Pay在度过了前期的适应期后,其相对的用户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将是Apple Pay需要努力争取的对象,而对于市场占有率,苹果完全可不必重视,利润才根本,就像苹果在当下手机业所上演的剧目:尽管苹果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却占据了手机业90%以上的利润。

对三星而言,整合了Loop Pay的技术的Samsung Pay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对Loop Pay的收购体现了三星的远见卓识,这使得Samsung Pay能够大程度地同时兼容NFC支付技术与传统的磁条银行卡支付,从而让Samsung Pay一落地便能与微信及支付宝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毫无疑问,这对三星而言是个大大的利好。但三星手机在面对国产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等的强势竞争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其市场占有率呈现出节节败退之象,也许“止损”是三星在国内市场的当务之急,再结合其上的高、中及低端手机全面加载NFC技术,Samsung Pay依然能够有所作为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星的品牌影响力依然还在的。

反观国内的支付宝与微信,二者的市场占有率在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后,随着苹果与三星这些巨头的加入,二者整体的市场份额很可能呈下降之趋势,支付宝与微信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二者背后的母公司阿里巴巴与腾讯向来都想染指对方的领地。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占据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地位,这直接导致附身在其电商平台之上的支付宝的支付属性异常凸显。

而腾讯的微信与QQ则基本垄断了国内的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微信的月活跃用户目前已经达到6亿左右,其对用户强大的黏性与庞大的用户群使得其一发力移动支付市场便能将除支付宝以外的第三方支付打得满地找牙,同时对支付宝的老大哥地位亦形成严重的挑战,正是基于此,马云才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微信的忌惮,事实上,马云也一直在行动,布局来往与钉钉,乃至在支付宝中加入朋友圈功能皆出于此;而腾讯当然也不愿意看到在电商领域中马云一家独大的局面,拍拍网、易迅网以及注资京东等皆出于此。然而颇具喜剧意味的是,无论是阿里巴巴想染指腾讯的社交领域还是腾讯想染指阿里巴巴的电商领域,二者所取得的成绩皆相当有限,并没有对各自的强势领域形成足够大的威胁。

现在,随着苹果与三星加入战局,使得原本发展局势颇为稳定的移动支付业充满变数,战局的开始,尽管支付宝与微信占尽了优势,但这个优势是否能够持续或者能持续多久依然存在颇大的不确定性。此时,竞争的差异化无论是对支付宝还是微信而言都显得异常重要了,笔者估计,微信和支付宝很可能也会迅速地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与苹果三星相类似的支付应用),从而与三星及苹果展开差异化竞争:你有的功能(NFC支付)我也有,而你没有的功能(扫码支付)我同样有。在一定程度上讲,支付宝与微信恐怕还得感谢三星与苹果对NFC支付技术的“普及教育”,再结合诸多的本土优势,在基于NFC支付的应用上,支付宝与微信逆袭三星和苹果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销量排行榜
  
随着国产手机品牌华为、小米在国内市场的迅速崛起,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已完够与苹果及三星平起平坐了,这就势必会激起华为小米们更大的野心:在移动支付市场分一杯羹。事实上,华为的旗舰手机MateS已具备HUAWEI Pay功能,其技术与使用方式与Apple Pay及Samsung Pay基本相当;而小米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新布局则是在近期并购了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其新的旗舰手机小米5则增加了NFC功能,这些都凸显了小米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野心,相信xiaomi pay亦指日可待。

2016年开年伊始,一场由苹果ApplePay拉开序幕的新支付战争已然打响!

上一篇:解决异地招聘难题 视频会议成应用利器

下一篇:人脸识别或成开放封闭式小区安全防范主流技术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