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可空有噱头缺乏实用
- 来源:搜狐科技
- 2015/12/30 11:58:2314094
事件:历史,噱头很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但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在很长的时段里只是能像人一样思考,很难达到完全跟人一样的思考与行为。当然,在未来其思考能力也有可能超过人类的智能,但这只是一种可能。人工智能做主播,即便是语音再流畅,目前所能担当也就是与真正主播的互动以及朗读一些设定好的文本。但是电视节目对主播的要求很高,譬如场控能力,譬如分析能力,譬如看待事情的逻辑等等。
尤其是对于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解读,人工智能是无能为力的,或者电视台也不敢以人工智能的形式来制作这样的新闻。人工智能角色虽然已经成为“主播”,但其所分担的工作更多的是像宠物一样调节现场气氛,以及担当搜索的角色,可以将网友的评论及留言随时播出来。因此,如“小冰”这样的人工智能在演播室成为主播,成为噱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根据发布会信息,新一代小冰有三项技术的突破:一是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的技术突破,二是基于智能云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三是通过微软“情感计算”框架,实现对天气数据的即时点评。但谈到小冰,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工智能角色以及技术都来自微软。一方面它是一个“外来和尚”能够念的了真经,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开发有其见长,深度学习及语音技术等做的很到位;另一方面,却总会有些水土不服,小冰背后的大数据来源于必应,显然必应在国人的使用习惯、用户行为、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大数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人工智能VS人类潜能
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超体》,讲述的是一个的人类大脑100%使用以后,可以像神一样无处不在的简单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值得人们思考。大家都在大量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各种机器人技术,但是却忽略了人脑的使用率不足10%这个问题。这样的使用率就已经可以研究人工智能并已经得到应用,如果人脑的使用率继续提升,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电影只是给了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其中的一种可能就是超越人工智能。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不断突飞猛进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潜能也正在被不断的挖掘。医学界及生物界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或许以后可以借助仪器、设备等来进一步开发人类的潜能,很有可能人工智能也会成为辅助开发人类大脑的智能设备。大家可以脑洞大开一下,微软“小冰”与电视主播“合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在人类大脑使用率不断提升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又会演化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人工智能应有更多的实用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一种可能,即很多电影中所出现的半机器人,或者叫作仿生人,是将更的可穿戴设备与人类结合起来。没错,我说的是可穿戴设备,这种设备能够与人类的神经、血管等紧密相连,足以增加人类的寿命,解决人类的各种疾病问题。这也不是不可能,生物领域已经研发出了带有传感器的药丸,人工智能与生物领域结合,很有可能缔造更的新人类。但是这样的人类还能算是人吗?
说到人工智能,伟哥不得不多说几句。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性,人工智能到底应用在什么领域什么工艺上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图灵当年发明的机器是为了的破解德国的军事密码,终改变了整个二战的战局,这是一种造福*的应用。如今时代不同,大多人工智能技术都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主题,譬如陪伴机器人、宠物机器人真的是用户刚需吗?再好的机器人陪伴也不是父母的陪伴,这只是一种相对无奈的留守儿童情感陪伴解决方案罢了,可能长大后的孩子依赖的是机器人,而不是父母。
伟哥对于微软小冰的期待是,希望其能超越“鸡肋”的存在。在传统媒体走弱的今天,帮助电视产业拥抱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点。部分替代人类(包括记者)的简单重复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利用机器人与大数据的无所不知,提升新闻的延展性和数据性。这些都比播报天气有更大空间。
科技,当服务于人,但是科技也可以让人们变的更畸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是好事,但要看应用到什么领域。我们为那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会不足的人工智能点赞,但不要忘了,市场是考验其能否长久存在的有效工具。
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排除《*》会成为现实的可能。那么,终,人类才是毁灭自己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