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和电磁兼容专家
——专访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简水生
- 来源: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编辑部
- 2009/2/23 11:00:3018142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水生(1929—),是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他的一生都与我国的通讯工程事业相关相连。
1929年简水生出生在萍乡,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1岁那年简水生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三年后因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进入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当时通讯线路研究柯普切夫教授。简水生很尊重他的学识。但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因为简水生对一个传统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异议,导致与柯普切夫教授争吵,加之当时的时代背景,1960年简水生不得不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回国。
回国后简水生总是在思考着那次毕业论文的事情,倒不是因为与导师的争吵导致学位的丢失,而是那个传统的公式确实存在着局限。四年后简水生终于取得突破,推导出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并且由此而*了与当时苏联流行的理论“反射理论”不同的“消除螺旋式效应的屏蔽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简水生主持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小同轴电缆,其材料价格只有原来同类产品的1/5,而其抗干扰防卫度却赶超了先进水平。这一成果首先满足了成昆铁路基本建设的需要,同时还为铁道部、总参通讯部和邮电部采用。据统计,全国敷设这种电缆超过6万公里,共为国家节约上亿元资金。
只有富有挑战精神和实干作风的人才能拥抱科学的春天。简水生提出的关于铁道运输的“多台机车增加供电区谐振回路阻尼,从而降低高频干扰分量”的论断,可以说是革新了我国通讯工程领域的传统思路。1984年,京秦线通车后拟全线实行电气化,但在铁路线某地100米左右有一座军用地下通讯站,根据传统的常规方法计算测量,电气化铁路对通讯站会造成很大影响。要么铁路改道,要么通讯站搬迁,但前者实际已行不通,后者则需耗时三年,光初期迁移费用就达2000万元,责任重大。是否有第三条路可以走?简水生承担了这一重大课题。经过深入铁道电气化区段的石太线和宝成线上一个点一个点的实测,在分析大批实测数据之后简水生惊喜地发现,在一个供电区有数台机车行驶时,其干扰程度反比单台机车小,并且经过理论计算,确实与实测相吻合。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这个具有创新的理论,还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屏蔽计算公式和环境屏蔽系数的测量方法。后来的事实证明简水生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即使在1986年京秦线达到设计大运量时,该通讯站仍不受影响。简水生的论证为国家节约资金达2亿元以上。
80年代中期日本利用其独特的VAD法研制出石英多芯传像光纤,并用之于工业、医疗、国防等领域,直接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对我国禁运。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简水生呕心沥血,主持研制成功了30万象素石英传像光纤,经鉴定已达先进水平,当即被北京市国安局采用,创效益1000万元。至1994年,简水生院士已研制出3万至30万象素的石英传像光纤系列,被评为振兴北京产业高新技术之一,其中一个子项目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年之内能有两项发明研究获得国家,似乎有点超乎想象。简水生在1992年里就获得过这样的荣誉。作为设计者,他主导研制出的“超强性束管式光缆”和“新光纤电流传感器”均在1992年获得国家。前者在1990年之前是只有美国、日本、德国才有能力生产的现代光纤通讯器材,1989年一场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借口对我国实行*,大搞封锁禁运,而我国当时很多地方如亚运会工程、芜湖—南京铁路通讯系统、重点军事设施都急需这种光缆。面对着国家的期盼,简水生成功研制出了国产的达*水平的新型光缆,美国贝尔实验室厉鼎毅博士曾称赞简水生在光纤光缆方面的研究成果“属世界”。
1990年全国总工会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五一劳动奖章”,作为奖章得主的简水生却在工作室里操劳,人们惊讶地说:“教授,您这时应该在人民大会堂的!”简水生摇摇头,泰然一笑,指指身边一大堆工作任务说:“‘虽云花是意中开,却是喜从天上来’。对待荣誉,好的方式就是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