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物联网 传感器未来五年持续高增长
- 来源:中国测控网
- 2015/11/19 13:29:0410716
传感器是物联网三大层次结构之一感知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传感器这一数据主要来源的前端设备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年均增长率15%
传感器已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和健康监护、汽车和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军事等。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据居地位的关键信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IHS的数据显示,单个可穿戴设备所用传感器的平均数量将从2013年的1.4颗增长为2019年的4.1颗,总出货量将从6700万颗上升至4.66亿颗。
为满足物联网等应用的各种需求,传感器将出现大量技术创新,如基于新原理和新机制、使用新材料、引入微纳米加工工艺等,推动传感器在实现高性能、高可靠、微型、低功耗、低成本的同时,向面向应用、智能、开放架构、系统化等方向发展。面向应用由传感器自身属性所决定,传感器只有通过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提高盈利能力。
来自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传感器产业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传感器市场规模已从2010年的72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1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未来5年将保持10%?20%的增长速度。
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12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3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多部委印发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等,都已把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列为发展重点。
2013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则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对传感器发展的支持。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的高度。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信息安全需要自主可控
中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水平。如,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传感器,它是传感器市场的主打产品。
据科技市场研究机构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4年所售传感器的80%均是基于MEMS技术。中国的歌尔声学、瑞声科技和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已进入MEMS传感器供应商前50强,前两者分别是第二和第四大MEMS麦克风供应商,出货量占2014年市场的25%;汇顶科技的隐藏式指纹识别传感器技术已引起关注。
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目前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更重要的还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物联网信息互联的基础,也成为易受攻击的环节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网络入侵等问题,更有可能将虚假数据传入网络冲击后续所有应用。实现传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为保障中国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
以应用为导向,采用从应用倒推的方式,强化针对特定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加强产业链间的合作,提供系统化整体产品解决方案,提升盈利水平和减少产业化风险。同时,国内传感器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首先在个别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积累起经验和渠道后,再涉足更多传感器技术领域。
在国外传感器的系统化演进道路上,传感器生产商之间以及与软件、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厂商间将出现大量的合作和并购,或建立联系更紧密的传感器生态系统,或转型为传感器系统供应商。国内传感器产业也将出现大量境内和跨境并购。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传感器企业应在并购所构建的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迅速成长,并注重申请和保护,从而逐步成为世界的传感器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