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为背景的智慧农业 能否搭载水产农业一起飞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 2015/10/21 9:03:1411084
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向农业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作为农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产行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和便捷化的水产养殖时代即将到来。
农业1.0到4.0的变迁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即智能农业(Intelligent Agriculture),也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是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农业2.0,即机械化农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将步入3.0模式。农业3.0,即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局部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即可产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4.0,即:智能化农业,这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度智能化农业,其目的是要实现大范围大尺度的农业生产全局的优,以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程度地降低农业能耗和成本、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优为目标;以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全区域智能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低耗、、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农业4.0在我国“小荷才露尖尖角”,尚处概念、理念、设计和试验示范阶段: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实现了农业用水精细管理和设施农业环境监测;黑龙江省侧重在大田作物生产中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及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支撑生产决策;江苏省开发了国内的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侧重在水产养殖等方面进行探索;山东在设施温室和水产养殖的整体行业信息化推进进步明显;浙江省重点在设施花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各项环境指标通过传感器无线传输到微电脑中,实现了花卉种植全过程自动监测、传输控制;安徽省小麦“四情”监测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此外,河南、重庆、辽宁和内蒙等地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
现阶段,我国农业4.0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示范推广应用为主,还未实现大规模、高阶化的应用。随着农业电商、农产品物流、农业市场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现状
“农业4.0”的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迈向“农业4.0”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上。
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在水产领域的深化应用需要有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实用性人才。然而,水产养殖历来被视为艰苦、薪酬低、社会评价不高的职业,陈旧的社会偏见对农业院校特别是本身学水产养殖的学生及其亲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自身有畏惧心理及其在家人劝阻之下,大部分转向了饲料营销等非养殖一线岗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转向了跟水产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更不用说其它专业毕业生会投身这个行业。因此,在实用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大力提升行业内技术装备,打“技术牌”,才能更好地缓解水产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紧缺的困境。挪威的大型养殖场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养殖物联网平台,实现三文鱼饲料投喂、收获、洗网、加工的完全自动化,只要定期维护便可实现1~2人管理全场所有事务,这种良性运作的养殖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以低洼盐碱地和荒滩荒水等资源改造进行养殖,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投入适中,适合我国农村以农民承包经营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养殖风险大、水体污染严重。因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实现生态养殖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把人工智能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装备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水体质量监控、增氧、投饵、捕捞等养殖作业和运输、加工、仓储、物流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减少了人为经验误差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水产养殖户走向联合,各种行业协会、水产组织孕育而生,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转变了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深化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水产养殖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行业“农业4.0”面临的问题
目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4.0”技术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多个方面,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水产行业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由于动植物的生命特征、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加之应用对象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对物联网技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水产养殖的装备化程度低,自动化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夯实。同时,我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产品、设备技术储备不足,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比如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由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稳定、可靠、耐用溶解氧、pH值、叶绿素、氨氮、亚硝酸盐的传感器技术仍不过关,需要小型化、化、灵敏化、运行稳定的传感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水产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应用对象复杂、获取信息广泛,传感器的标准是否统一、采集的信息是否可以标准化应用,都成为影响水产物联网应用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还没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现有标准还很零散、缺失和不统一,标准制定与市场应用结合不够,导致物联网市场分割,制造和服务成本偏高,这已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水产物联网更是如此。
再者,水产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亟待建立。包括水产物联网在内,我国整个水产物联网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水产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导致农业物联网的产出与预期的估计差别太大。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规模小而分散,农业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产品难于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用户难于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前缺乏严格质量检测,当设备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导致设备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后续技术服务落后,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能持续正常运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导致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
后,水产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广大基层农户、农技人员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技术、设备等知识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具备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水产物联网的传感器开发、运算评价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缺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水产物联网是整合了水产、通信、机械、计算机软件等多行业的一个综合产业。因此,就需要从事水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农学、通信、软件编程等方面都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农产品生产者实际需要,真正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物联网。
水产行业如何融入“农业4.0”
“互联网+”缩短了信息化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但是还没有很好的消除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障碍。只有让互联网自然融入到传统水产行业,让养殖户像打电话和看电视一样简易操作就可以进行智能水产养殖,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水产”,也才真正迈出了水产行业“农业4.0”的步。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对于加速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农业4.0”发展优势明显:一是软硬件支出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应用;三是交互方式相对优化,便于操作;四是易于附加个性化服务和实现推送,可加载更多智能化的应用。这些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信息化在农业领域深度、广度应用的关键难题。如今劣势变优势,意味着未来农业领域,特别是水产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与水产物联网装备结合后,能够发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优势,实现水产养殖的全程控制,降低污染,减少疫病,提高养殖品质,达到科学养殖和智能养殖的目的。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经营网络化。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加快水产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水产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快速度、短距离、少环节、低费用的水产品流通网络,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大大提高水产经营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管理精细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能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对终端、用户及其水产生产经营行为的跟踪服务,进行生产调度、应急指挥、质量监管,对上辅助宏观决策,对下优化生产经营行为,解决当前管理对象不明确、效率不高等问题。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服务便捷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随身和实时交互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后一公里”问题,便捷服务的同时,为市场化、多元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通过创新型应用等多种手段,未来的水产信息服务将更加丰富便捷。
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无需冗长的教程和繁难的培训,一看就会,一用就见效,自然能够受到农民追捧、赢得市场,这应该是互联网融入水产行业的佳情境设想。因此,“互联网+水产”的发展,不能把重点放在教育一线养殖户,而是从一线养殖户的实际和思维出发,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适应性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引导”。那么,这个适应性改变应该如何进行?
一是要加快易用、实用APP的开发,建议模拟不同的养殖场景,按照养殖全过程设置重要节点和参数,按照农民的养殖习惯优化应用流程。
二是要打通生产和经营的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扁平化”,借助在线传输方式,让消费者与养殖现场建立关联,无论是水产品质量追溯,还是养殖现场视频调阅,甚至是水产养殖,都可以大胆尝试。
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实施移动互联网示范工程,通过创建“互联网+”示范养殖场、养殖能手等行动,大力推广信息化养殖理念和技术,加强用户体验,大规模提升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
四是要积极实践互联网思维,启动水产信息化服务市场,借用打车软件等先进的运营思维,合理配置盈利点,前端推广多采用免费、补贴等手段,让农民享受到实惠,再从水产养殖的其他环节找回企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