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物联网 科学减灾发力 力争降低灾害所致损失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2015/7/2 8:19:4411542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七周年纪念日,中国的“防灾减灾日”正是为了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自2009年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4353.7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就在5月9日,在江苏盐城举办的“中关村应急产业联盟盐城论坛”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授所做的《让城市更安全和美好》的主题报告中,为与会的听众详细分析了这些灾害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带来的启示。闪老进一步介绍,我国的减灾政策正在“从举国救灾向举国减灾转变、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转变”,科学减灾恰恰是当务之急!
  
  一、物联网 科学减灾涉及到技术、管理和意识三个层面
  
  在科学减灾的技术层面,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无疑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为有力的技术支撑手段。通过物联网技术,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危险气体的、感知压力压强的、感知位置移动的等等布设在需要监控和监管的地方,然后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传输网络把感知到的信息数据传送回来,再经过应用平台软件的智能分析处理,包括人工的管理措施处理,然后再把相关的指令或者是发送会去做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或者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管理和处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的科学减灾解决方案。
  
  自2009年以来,物联网产业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在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领域已经进行了多项的示范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的“智慧北京”建设为例,2010年就开展了面向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灾害防治领域的“1 1 N”工程,所涉及的示范工程中既有面向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视频监控的平安城市内容,也有涉及水电气热城市生命线的灾害监测监控管理平台内容,还有针对燃气钢瓶运输的特殊危险化学品的监控管理项目,有朝阳区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燃煤用户一氧化碳危险气体的监测管理项目,还有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监管项目等。
  
  同时,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和北京市软交所牵头自2012年开始举办的“智慧北京”大赛,已经先后举办了三届,共有四百多个项目参赛,其中有近百个项目涉及到各种类型的防灾减灾内容,如智慧矿山安全管理、食品溯源与安全监管、水污染监管、应急安全与视频监管、智慧交通“两客一危”车辆管理、面向水库、堤坝、桥梁的光纤传感监测管理、应对城市内涝的城市道路桥梁水位监测监管平台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仅是北京本地的,很多都是北京的相关企业承担的或者是全国各行业各地的项目。可以说,经过自09年以来的多年发展,物联网产业在应对防灾减灾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实践和解决方案积累,为未来的科学减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科学减灾的管理层面,闪淳昌教授提出了要克服“八重八轻”,即要克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处置、轻预防;重效益、轻安全;重地上、轻地下;重表面、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速度、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硬件、轻管理”的问题。而从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分析当中,我们看到,很多灾害问题的发生还大量存在着意识不到位、麻痹不重视,或者是利欲熏心故意忽视、或者干脆人为破坏监测监管设备等问题。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终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四、结语
  
  未来十年,是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物联网防灾减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地走物联网防灾减灾之路,推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更好地实施,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提升我国防灾减灾队伍的整体实战能力。(文章参考百度文库、百度百家)

上一篇:未来十年 物联网将给零售业带来五大巨变

下一篇:家居行业乱象丛生 六大方向寻求突破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