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第七个防震减灾日:看大数据遥感技术怎么做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2015/5/12 9:52:393221
  【中国安防展览网 时事聚焦】2015年5月12日,迎来第七个全国“防震减灾日”,同时也是“5.12”汶川地震纪念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自汶川地震以来,国家层面的灾害管理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对大数据遥感还可应用到洋流监测、气候预警等多个领域。
  
  4月底,尼泊尔地震,再次人们引起人们对的周关注。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之俭认为,通过大数据理论建立海量遥感数据获取、储存与分析体系,将为“理性救灾”指明道路,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后的时间,依靠卫星或航空遥感技术,远程获取震区现场数据,评估和预测灾区受损情况,明确物资需求,规划救援道路,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救援计划,大程度减小灾害影响。
  
  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还需神算手。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尤其具有价值。我国近年来遭遇了多次地震灾害,与震前预测相比,灾后震区的遥感数据监测,更可充分测算解析大数据海量、异构、多源的外部特征,以及多维度、多尺度、非稳定的内部特征,通过对地表、环境、地震本身数据的充分测算解析,使灾害造成的危难细节、对地面道路的损害程度、救援资源的调度分配等实时分析能力获得提升,这对于减少灾难损失、提高救援效率、支持灾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地震灾害监测,大数据遥感还可应用到洋流监测、气候预警等多个领域。以洋流监测为例,地球上有辽阔的海洋,其面积是地球上陆地面积的2.5倍,不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非常局限。事实上,海洋是人类环境、气候的起源地,只有对海洋进行监控,才能获得更好的气象预报、环境预测等效能。
  
  金之俭介绍,目前科学家们正试图将传感器,如温度、盐度、热惯量等传感器,广泛布置于海洋中。这些传感器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并且很多数据无法实时传到数据中心。假如在每个足球场这么大的海洋面积放置1个传感器,海洋分布的传感器总量将达520亿只,其所含信息和维度都非常之大。通过高维大数据计算方法,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有助于对厄尔尼诺现象会否发生、粮食产区气候是否恶化等情况进行预警。

上一篇:政策助力视频监控联网建设 安防产业前景广阔

下一篇:尼泊尔地震思考:利用预警系统跑出生命时间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