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全国出招整治停车难 智能诱导系统来帮忙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编辑部
2014/11/18 14:11:4241619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来自《2006年-2014年中国出入口控制与管理系统细分市场研究及重点企业竞争力深度调研报告》的数据初步推测至2014年年底,我国停车场市场需求将超过37亿元,并有望达到40亿元。这样才能够缓解人们在停车过程中遇到的停车难、找车难、通行速度缓滞、缴费方式单一等等问题,满足人们切实需求的现代停车场,解决停车难是其中早纳入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
  
  全国各大城市出招解决停车难
  
  1)深圳路边泊车位将不再免费今年再建1.5万多路边位深圳的机动车去年已达到260万辆,每年以16%的速度在增长,去年一年就新增了44万辆,相当于香港机动车总量的80%,全市路网承载力已逼近极限。5月29日,深圳市交委开始公示《深圳市(原特区内)路边临时停车泊位规划方案》,计划在四大片区试点基础上今年内再在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规划建设15188个路边临时停车泊位,覆盖原特区内299条道路,届时原来由交警划定的路边免费停车泊位将全部取消。
  
  2)南京专题研究停车场建设全力缓解停车难据有关统计数据,南京市2009年机动车保有量为99.94万辆,2010年新增19.38万辆,2011年新增19.23万辆,2012年新增19.98万辆,三年来南京市新增机动车58.59万辆,仅增长的车辆就相当于整个香港的汽车保有量。截止2013年10月,南京市机动车辆已达到175万,其中汽车为134万辆。
  
  3)武汉运营车辆实行智能化管理将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按照武汉市“车联网”规划,2013年进一步完善和扩大ETC应用范围,启动武广商圈基于ETC的智能停车场建设工程,研究部署建设交通信息枢纽平台、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2013年起武汉市在市中心城区设置交通诱导屏,搭建停车诱导系统。2014~2015年,全市运营车辆得到智能化管理,实现车联网全覆盖。
  
  传统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只解决了出入口控制的问题,对于停车场内部的停车引导、找车、快速进出等功能则鞭长莫及,而且在收费这个环节上也存在缴费方式单一、人工管理效率低下、存在收费漏洞等问题,更别说进行停车场整体的系统整合及资源优化配置了。
  
  停车诱导系统解决停车难问题
  
  停车诱导系统由停车场泊位信息采集、信息发布、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及中央控制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发布、传输、处理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节省人力。针对不同停车场的情况,泊位信息采集方式也不一样,有地感式车流量检测、超声阵列车流量监测、车牌识别、地磁车位检测、软件对数据收集、图像识别分析、超声波车位探测等7种方式。车位情况一目了然,市民停车更加方便。
  
  停车诱导系统的目的之一是在空间上合理分散交通流,减少停车场周边道路的交通拥堵,使驾驶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完成停车任务。诱导需根据出行者需求,由诱导中心根据优化求解的结果,引导驾驶者按照规范的行使路线达到期望的停车场所,并通过系统和驾驶者间的点对点直接交互,参与出行者的出行方案制定,达到有效控制目标,克服到达滞后与交通分流不足等问题。
  
  发展还面临三个问题
  
  虽然智能停车诱导技术和智能停车系统在交通诱导和停车场管理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实际的建设和运营当中,其所面临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首一是标准的缺失。目前,由不同的停车场项目建设选用的设备缺乏统一标准,致使其内部数据处理方式和功能各不相同,在大系统的融合中,必然会存在兼容问题。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无法满足将来智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的需要。此外,政府部门的协同引导、规划、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其二,由于智能停车系统尚未普及,不同停车场以及不同辖区的系统独立运行,不能实现互通共享,数据无法共享给后台数据的整合带来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不够,在应用方面如车位保留、数据融合、性能分析等无法实现良好的应用价值。
  
  其三,目前智能停车系统甚至智能交通建设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目前仍没有较好的商业模式,市场的主动意愿不强。项目的投入必然涉及到运营维护和运营收益,成本如何分摊、收益如何协调,特别是单个停车场的经营者,如何让他们愿意加入到整个大的系统中形成规模,才能充分发挥预期效果。
  
  结语:我国已成为大的汽车市场,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毋容置疑,但在出行高峰时的堵车现象也日趋严重,车辆进出小区、办公楼停车场时的排队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停车管理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也给停车场管理技术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上一篇:行业在变革 锁具市场带动智能化建设生态链

下一篇:楼宇对讲进入数字时代 向统一大体系发展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