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你会用指纹支付吗?未来发展仍需扩大体验

来源:互联网
2014/9/4 10:19:341938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 目前,因指纹支付终端升级成本高,用户接受度低,而且市场推广定位于细分市场,因此指纹识别在移动支付领域还不是主流方式。但业内人士认为,常用的数字密码往往冗长而复杂,容易被用户遗忘,在屏幕较小的移动设备上输入时也容易出现错误。业界预言,指纹等将取代数字密码成为未来移动支付的一个趋势。而对于顾客来说,通过指纹进行消费是一种时尚的象征,省去了众多卡片随身的烦恼,轻松打折,轻松消费。但是,指纹支付在现阶段也有一定的问题。
  
  指纹支付对硬件的功能性要求更高
  
  指纹支付需要跨越哪些产业链条?首先,和手机NFC支付的功能性要求相一致的是,指纹支付首先需要设备厂商开发这一相应的模块,从目前的手机厂商开发趋势看,短期内具备指纹支付的手机种类并不高。目前支付宝钱包和华为准备联合推出的指纹支付,从合作的模式上看,主要是互联网支付框架 华为的技术框架,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一定程度上而言,指纹支付对硬件的功能性要求更高。
  
  例如,华为手机副总裁李小龙确认了一点:支付宝钱包已经和华为联手推出国内指纹支付的合作方案——经过校验对比后,华为用户在支付宝钱包内进行购物、转账等操作可以不再需要输入数字密码,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按,支付即可轻松完成。
  
  指纹支付的安全性到底怎么样呢,对于以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用户而言,指纹支付能否满足便捷的条件同时更好的提高安全性?从理论上而言,生物识别技术对于安全支付是的,因为生物识别能大大提高了造假成本,指纹支付也必然成为移动支付多元化的一种趋势。
  
  指纹识别的发展道路仍然漫长
  
  从以下几个因素而言,对于目前国内移动支付正在发展中,而传统支付手段仍将在短期内成为支付主流的情况下,移动支付能否成为支付的新潮流,还存在一定的疑问,尤其是在现有的设备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因此在设备成本和客户综合使用习惯还没有出现根本性迁徙的趋势之前,指纹支付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前沿发展趋势,方向是对的,但是道路还很长。
  
  1、指纹识别这种生物识别技术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破解之后很难有补救措施。如果密码和解锁手势遭到攻破,可以改变密码,但指纹这种解锁方式一旦被人掌握,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问题——指纹不可能改变,一旦一个人的指纹泄露一次,意味着他可能以后就不能使用指纹作为一切身份验证的入口。所以,指纹支付对客户的指纹信息的保密性要求极高,在国内,涉及指纹的安全领域一般和安全机关有很大的关系。
  
  2、指纹支付是以指纹为支付的绑定和入口,需要在使用时绑定自己的其他支付方式,这也就意味着,用户需要提供自己的指纹信息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以指纹作为支付的信用。但是,指纹属于个人的一种身体隐私,要让客户轻易习惯用指纹来支付并非易事,且在其他移动支付方式同样便捷的情况下,指纹支付并非一定能成为用户的选择。例如,在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其他近场支付方式的冲击下,未来的支付方式必然会多元化。
  
  3、指纹支付需要普及支付设备,包括具备指纹支付的手机和POS机终端等,而这个线下设备的铺开,对于商户和用户而言都有一定的成本,因为对于日常的支付消费行为习惯而言,终的用户选择都会回归到性价比上,也就是在支付的成本、时间和安全性上做一个综合的选择,而不是因为指纹支付存在了一定的时髦或者差异化特色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
  
  用户观望指纹支付的安全性
  
  从移动支付的发展阶段而言,目前在手机NFC支付以及二维码和声波支付并未普及的情况下,目前的移动支付主要还是依赖了虚拟账号的支付方式,也就是说,用户的支付信息和安全性是通过账号和密码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的,即便是二维码和声波支付,在终的支付确认上,也还是需要通过密码和验证码的方式来获得终的支付完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线下小额支付仍是主流,线上的移动互联网支付正在完善的过程中,当用户的支付习惯正在由传统的线下向线上的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指纹支付的横空出世,必然会带来某种客户的既定顾虑,包括安全性和个人隐私等。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社会信用追诉力不强,信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仍然会倾向于以账号和密码的方式来完成支付,因为指纹支付在没有大范围推广之前,对于安全性,用户还是会有一定的顾虑。
  
  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出现了弯道超车的现象,也就是在上一个阶段还没有发展成熟之时,新的模式和产品就推出来了,一方面的确是反应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和对传统行业改变的力度之大,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存在早产的可能性,也就是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来做线下的体验普及和设备的大量投入。
  
  指纹支付,也许是来得太早了,因此从用户的体验角度而言,接受这种支付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社会体验作为缓冲。

上一篇:大数据知多少?管理执行需要工具到位

下一篇:家居行业上半年动荡不安 两极分化严重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