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看消防员眼中的区域救援联勤机制如何构建

来源:中国消防在线
2014/5/20 16:16:412337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消防官兵是战争在火灾和自然灾害一线的主力军,而在今年中,我国的重大火灾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多,有时候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消防员难以单独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周边区域消费员的支援配合。在合作当中怎样实现的配合对消防员实施救援工作非常重要的。实行区域联合作战是新形势下扑救重、特大火灾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消防中队优势互补,夺取灭火救援胜利的必要措施。今天我们来看看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员是怎样看区域救援联勤机制的。
  
  一、建立区域灭火救援联勤机制的必要性
  
  (一)灭火救援工作没有地域性。2009年新颁布的《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第三条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接到报警或者命令立即出动,迅速、安全地赶赴现场,实施灭火与应急救援”。从这一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安消防部队的出警是没有地域性,没有规定报警必须是属地才可以出警。但是我们在出警过程中一旦涉及到相邻地域时,便要逐级请示,丢失了佳的灭火救援时间。假如涉及的相邻省(市)的区(县)的镇(乡)地域时,请示会更繁琐,并不利于我们的灭火救援工作。
  
  (二)灭火救援辖区的地域面积不同。就笔者所在的沛县来说,位于徐州西北部,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西北与山东省鱼台县接壤,西邻丰县,南界徐州市铜山区,全境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远的龙固镇距离沛县城区40公里,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灭火救援难度非常的大。假如,要是在位于沛县和丰县交界处发生火灾救援事故,属于沛县辖区,虽然距离丰县近,但根据属地救援原则由沛县到场处置,那么就可能会延误战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各类火灾事故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高层、化工、交通等致灾因素不断增多,火灾事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突发性的建筑坍塌、化工爆炸、交通事故等灾害事故的处置,而这些事故的发生不能按照地域划分,而且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大。那么在实际灭火救援过程中就需要遵循就近原则,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通信的高度发达已经没有了地域划分。就笔者所在的沛县来说,每年的报警电话已经有90%在使用手机,今后通过手机报警要远超固定电话报警。由于手机信号发射强度不一样,并不能按照行政区域定位手机信号。以沛县为例,靠近山东的一些地方,很容易接受到山东省的移动信号,而他们利用手机拨打报警电话容易传到山东的公安消防队,如果对那里的地域不了解,且不能准确判断出属于哪个行政区域,就会引发处警滞后等问题。
  
  二、构建灭火救援区域联勤的优势分析
  
  (一)时间优势。消防部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都是在与时间竞赛,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灭火救援联勤机制建立起来后,区域内若发生需要增援的火灾和灾害事故,联勤各成员单位可按照相应的响应程序和行动要求,立即组织人员装备前往增援,并在属地大队的指挥下协同作战,不必事先报告支队全勤指挥部或支队首长,得到批准后,才组织增援,节省了极为宝贵的处置时间,很好地贯彻了“五个时间”的基本要求,为赢得有利战机创造了条件。
  
  (二)协同优势。平时区域联勤单位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反复的协同训练和演练,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磨合,不断地进行熟练,从而在灭火和应急救援战斗过程中实现无缝对接。在指挥上,各单位能正确领会指挥员的意图,在战术配合上,各单位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各战斗组包括攻坚组,能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指挥员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进攻方向,采取正确的战术,实施正确的方法,实现各成员单位在作战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完成好各项灭火救援任务。
  
  (三)资源优势。区域联勤单位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实体,按照区域运行的相关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共享有关灭火和应急救援的各类信息,熟练掌握包括重大危险源水源和道路交通情况各类预案各单位的战斗实力及变化情况等资源,在开展灭火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过程中以共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各单位可针对区域内不同的灾害特点研究相应的对策,并相互共享,同时相互学习和借鉴好的训练方法和措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四)保障优势。当前,各县(市)尽管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执勤车辆和器材装备,但是作为苏北地区的县(市)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制约,各类装备和救援物资还是较为落后,应对大规模综合性复杂的火灾及灾害事故备感吃力。区域联勤建立后,区域内的各类执勤车辆和器材装备可实现优势互补,物资可进行统一调用,将装备和物资用在刀刃上,从而弥补单一作战的力量不足,发挥出战区战勤统一保障的优势。
  
  三、灭火救援区域联勤的划分原则
  
  军事作战战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方位确定战区,是相对固定的。而消防灭火救援区域联勤的划分,涉及的因素很多,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争取快的时间投人战斗的角度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区域优化原则。所谓区域优化,即指某一地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当地消防力量不足,按照周边行政区域到达灾害发生地距离近整体调集增援力量划分战区的方式。为此,总队已提出将省内划分为三个灭火救援战区的理念。即苏南战区,以常州、无锡市为核心,战斗部队包括常州、无锡、南京、苏州、镇江支队;苏中战区,以泰州市为核心,战斗部队包括南通、扬州、泰州支队;苏北战区,以宿迁市为核心,战斗部队包括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支队;在此基础上,徐州支队今年初也提出创新了“三点连线,三队成片”的战区理念,建立健全丰县-沛县片区、主城片区、睢宁-邳州-新沂片区的灭火救援协作机制。
  
  (二)时间优化原则。所谓时间优化,即指某一地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需按照较近距离消防车以安全行驶速度到达灾害发生地所用时间快调集周边力量划分战区的方式。根据时间优化原则划分区域。即以灾害发生地为中心,按照时间距离优化原则确定周边增援力量,如建立0.5小时或1小时增援作战圈,或更长时间的作战圈等。
  
  (三)资源优化原则。所谓资源优化,即按照时间优化原则调集整合消防资源处置大灾大难需要调集增援作战的方式。整合消防资源,要根据某地大的危险源(灾害性质、危害程度),确定战区大小的划分方式。城市消防部队装备配备,是为处置一般灾害事故的,如发生特大灾害事故,当地的力量就不足了,需要调集周边消防力量(人员、装备、灭火剂等)增援。
  
  此原则说明,区域划分是相对不变的,但因危险源危害性大、破坏性大,周边增援力量仍不足时,需继续向外辐射扩大区域联勤范围。
  
  四、如何利用区域联勤优势提升跨区域灭火救援能力
  
  (一)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要在特殊地区、特种行业、重点单位建立以党、政、军、民联手、互动共参、优势互补的新型指挥体系,形成应急处理和专家咨询决策机制,以便既能多方协同、指挥顺畅,又能优势互补、发挥潜能、整合力量,确保及时、准确、处置,努力把火灾事故的危害降到低限度。要不断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多渠道、、宽领域地掌握各类消防信息,加强与供电、供水、供气、交通、环保、医疗等部门的联系与交流,拓宽信息来源,建立灭火救援资料信息存储、检索、分析的资源共享库,随时获取各类需要的信息。
  
  (二)制定区域联勤灭火救援作战预案。为了顺利地完成灭火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个联勤区域必须制定区域联勤灭火救援作战预案,建立满足实际的区域联勤救援体系,把各个相关部门的人员和装备进行合理的分工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灭火救援联动机制。另外,还需要对有关灭火救援的各种专业人才、专业设备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及备案。例如对特种车辆、器材设备等详细登记,对毒气、爆破、化工等专业人才进行摸排,并登记造册,构建完整的档案库。人才档案既包括每个人的专业领域,还包括救援启动后的具体分工。
  
  (三)信息技术与消防救援的结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不同区域内资源的共享,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易行的消防灭火救援方案,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对于跨区域作战能力提高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运用信息技术与消防救援结合时,应该善于利于已有的信息资源,在联勤区域内构建综合灭火救援区域信息数据库,使该数据库不仅包括区域内的地理信息资料,还包括区域内的消防硬件设施、执勤实力等。同时,不同区域内的系统平台都提供统一的接口,以满足不同区域内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不同区域内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消防灭火救援实现历史性跨越。
  
  (四)整合器材装备资源。目前,各县(市)由于受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单位不可能把所有装备都配备到位,也不可能配齐配全。面对日益繁重的灭火救援任务,没有先进装备是不行的,救大火、打大仗就是打装备。因此在装备配备上,一定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优劣互补,使装备效能得到大利用。有条件的地方,要严格按编制配备装备,认真落实装备管理各项规定,保证形成配套能力所需。要大力开展新装备训练,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做到人与装备的佳结合。要搞好革新挖潜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制开发一些新型装备,对现有装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提高装备使用性能。
  
  (五)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协同作战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很重要,在后勤保障上,要建立完善以自我保障为主、属地保障和单位保障相结合的多渠道保障体系,制定灵活的保障措施,完善通用战备物资筹措方案,适度加大灭火救援储备标准。在战斗保障体系上,根据部队现有编制装备实际,通过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战斗保障能力。基层灭火一线是后勤保障的重点,各级后勤保障人员要始终把眼睛盯着基层,盯着一线灭火人员,大限度把资金、装备器材向部队倾斜,把该配的要配得到位,配得齐全,保证官兵灭火救援需要,保证一线灭火人员生命安全的需要。(文/李建伟)

上一篇:智能家居与智慧城市相融合 成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下一篇:大屏显示王位之争 LED对战LCD谁更强?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