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人脸识别“咸鱼翻身”?技术硬伤仍存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2013/4/28 10:39:581970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脸识别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近日,湘乡市园艺场就出现里“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现象。据了解,经过一周试运行,湘乡市园艺场4月初已正式为退休职工服务,已有10%的退休人员完成了“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有着突出的优势,未来市场发展空间不容小觑,然而,技术本身的硬伤仍值得我们谨慎对待。
  
  人脸识别技术优势应用
  
  相比于其他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性,所谓的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包括其它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区分和确认身份;具有自然性的识别还有语音识别和体形识别,而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等因人类或其他生物不能通过此类生物特征区别个体所以不具备自然性。
  
  二是非强制性,被识别的人脸图像信息可以主动获取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而不同于指纹识别或者虹膜识别需要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采集指纹,或者利用红外线采集虹膜图像,这些特殊的采集方式很容易被人察觉,从而带有可被伪装欺骗性。
  
  三是非接触性,相比较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人脸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而同时能够满足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人脸识别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领域的技术,一直是国内外高科技厂商研发的重要方向,国内企业依靠在识别领域多年的积累,已成功将人脸识别技术推向了实用化阶段,这种非接触的快速人脸识别方式能够应用于各种行业。
  
  随着安防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国内,政府部门和金融行业是人脸识别市场的主要客户,这些机构对安全防护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两个行业的旺盛需求也推动了人脸识别市场的快速发展。
  
  人脸识别市场,除了金融行业、公安监狱、政府行业、边境管制等对保安要求较高的行业外,一些普通用户也逐渐开始接受和使用相关产品,在新兴的信息安全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能提供更为安全可靠易用的身份鉴别手段,从而提升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遏止各类网络违法*活动。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传统的安防领域可以便捷的与原有技术实现紧密的结合,大大提升原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安全性及易用性,拓展了原有系统的应用领域,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空间是不可小觑的。
  
  技术硬伤仍存,谨慎对待应用
 
 
  虽然人脸识别在市场的份额上,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爆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阻碍人脸识别发展的一切因素就已经烟消云散。技术上一些公认的硬伤,依然在给人脸识别的应用带来了不少的隐患。除老百姓所知道的个人隐私保护外,人脸识别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识别模板的长久性依然是人脸识别的诟病。虽然,面部图像确实是直观也易让人判断的生物特征,但是,它同样也是易发生大面积变化的人体区域。由于光照、姿态、年龄的变化,能够让模板始终随着这些变化而工作,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年龄变化问题。随着年龄的变化,面部外观也会变化,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对于不同的年龄段,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率也不同。年龄变化对人脸识别算法的影响也必须得到解决。
  
  其次,人脸识别在整个生物识别中是比较新的技术,但是这种新潮却并非只有优势。不可否认,人脸识别的快速普及,多少存在一些人们“尝鲜儿”的心理--人们对于新技术充满好奇心,跃跃欲试。然而,也正因为“新”,其准确率还未得到足够的证明,于是用户往往也容易产生不信任的心里,因而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人脸识别时,如果失去了新鲜感之后,恐怕不少的用户还会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熟知的生物识别技术。
  
  其三,对于非配合情况下的人脸图像采集,遮挡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监控环境下,被监控对象可能会戴着眼镜、帽子等饰物,使得被采集的人脸图像有可能不完整,从而影响了后面的特征提取与识别,甚至会导致人脸检测算法的失效。如何有效地去除遮挡物的影响,是非常紧迫的研究课题。
  
  后,活动人脸的识别要求系统有较高的识别速度。其中包括人脸检测的速度以及人脸的识别速度。在40ms内可以实现人脸检测,在10万人的数据库中,2秒内完成从人脸检测定位到人脸识别的全过程,应能满足大多数实际应用的要求。
    
  因此,虽然人脸识别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咸鱼翻身”般的实现了自己的腾飞。但是,如果想要彻底实现夺取指纹产品的半壁江山,实现应用的主流,恐怕还有不少的路途需要去追赶。

上一篇:保险柜行业抱团竞争 新技术赋予产品时代内容

下一篇:无线智能家居创新不断 成智慧城市靓丽风景线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