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高潮 理性投资渐占上风
-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作者:编辑部
- 2013/4/26 10:16:221727
一、智慧城市投资疯涨,上市公司受益明显
在今年年初确定90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住建部目前又准备启动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另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相关金融机构对智慧城市的投资计划就逾4000亿元。而相关公司去年业绩已有所表现,即便在传统的一季度淡季,智慧城市相关公司一季度业绩依然可人。
1、智慧城市投资疯涨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口膨胀、饮水卫生、食品安全、医疗和教育、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难题涌现,推升了各地对智慧城市的投资热情。2013年1月底,住建部正式确定了90个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现在,住建部又准备启动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住建部将与国开行合作,投资800亿元用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两家商业银行也承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
民生证券行业分析师尹沿技指出,投资权重主要放在了医疗信息化、智能交通、平安城市方面,三大领域“十二五”期间的投资将分别达800-1200亿元、2400-2800亿元和3500亿元。
2、上市公司受益明显
目前国内提出智慧城市计划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300个。业内人士指出,住建部确定批试点城市后,未来还将增加更多的试点城市名额,相应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智慧城市的市场空间可以期待。
智慧城市投资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拉动已经见效。以智能交通子板块为例,该概念下18家A股上市公司2012年净利润为39.72亿元,同比增长28.06%。其中,安防视频监控公司大华股份2012年净利润为7个亿,同比增长了85%,业绩增幅大。一季度本是软件行业招投标的淡季,但目前已公布一季报的8家智能交通概念公司中有7家公司实现增长。其中,皖通科技一季度净利润增幅达181%。
不过,遍地开花的智慧城市也存在规划不到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出现碎片化现象等问题。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建设要统筹规划全局,强调城市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及资金上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二、各地对智慧城市的理念认知渐趋于一致
随着政策支持,智慧城市概念近几年来在我国逐渐普及,各地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应当对该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有科学的规划。有些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之所以会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与概念的模糊认知和规划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城市信息化领域同时存在着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感知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等不同的关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探索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创新,业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渐趋于一致,基本都认同智慧城市是指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智能信息处理和*的服务提供能力,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渐趋于理性
智慧城市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不可避免出现了各种问题:例如,各地城市建设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会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者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标准评价体系,为不同城市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埋下了隐患,终可能只建出一大批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另外,仅从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绕开部门利益壁垒,无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难题。
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但智慧城市建设中并非没有亮点和特色。有些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前,会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借鉴成功的案例,吸取先进的经验,理性把握建设重点和方向,不再单纯的模仿其他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致力于打造*特色的城市品牌,以获得更好的城市竞争力。如北京将“文化智能传承”作为其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需求;东莞充分结合其“世界工厂”的工业基础优势,重视智慧应用建设与智慧产业协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日渐成为推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除了北京、东莞,全国还有其他城市利用地域特色打造智慧城市的典型案例,找准定位,找出亮点,走特色发展路线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个浩大工程,需理性认知,逐步发展,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未进行建设的城市可以用来借鉴与规避。例如,针对建设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应从全省、全市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这样或许会有效解决建设过程中由于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如江苏、广东、山东、湖北等省已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群的设想。
关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ICT)更加智能,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