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网络应用走向扁平化 智能建筑讲求开放与兼容

来源:睿商在线 作者:编辑部
2012/12/24 15:49:312006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需要从信息交互、设施管理、安全防范上达到有机的协调才能使每个技术结点带动建筑实现智能化运作,其中IB信息平台的搭建就融合了网络、业务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对于IB的智能数据中心而言,其作用就是对整座智慧建筑的楼宇信息进行存储、处理、交换,提供服务。作为其智能信息交互的“神经”—布线网络,就必须要满足低延时、率、高可靠的应用要求。
  
  数据中心智能网络迎来新高度
  
  事实上,当我国开始实施“光进铜退”的方针时,就为每一座智能建筑营造了而快速的信息传送公路。据数据统计,智能建筑数据量每年大概以30%的速度在增长,而布线市场的年负荷增长速度大概在15到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跟不上数据量的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下除了数据中心实现虚拟化之外就是依靠智能布线网络使数据中心所承载的处理通信量成倍增加。
  
  而对于智能建筑的数据中心来说,在楼宇内部整体的大数据环境中,其可以被视作为核心网络的指挥中心,当智能建筑作为网络结点连接起来组成我们熟知的智慧城市网络时,就更需要它具备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张宜看来,未来智能建筑的数据中心建设要从5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考虑它的网络分布实施原则:
  
  第二,要结合产品的应用技术,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
  
  第三,必须考虑端至端的信息互通;
  
  第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
  
  第五,大化的统一集成管理,与实施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控制。
  
  “未来智慧城市的运行是一个数据中心跟另外几个数据中心进行互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据中心的问题就需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智能建筑实施智能化网络系统必须要依靠数据中心,如果数据中心的布线网络再与大数据或云计算结合起来就更加需要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布线网络从模块化向集约化转变将会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的主流。”张宜强调。
  
  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业主还是参加楼宇建设的设计者们都把重点放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实际上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而忽视了与数据中心融合设施的优化。
  
  从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模来看,布线系统的费用比重并不高,但作为数据中心的生命线和主动脉网络,布线系统有着与其投入成反比的重要性和维护量。
  
  据统计,在数据中心IT设备运行故障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问题发生在布线系统,如何根据企业重点发展业务的需求和特点,合理规划确定IT系统定位、IT系统规模与架构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前提与依据,而随时可以灵活快捷调整数据中心的智能布线系统,则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故障时间和简化网络MAC维护时间,提高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解决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中日益严峻的问题。
  
  张宜认为,作为数据中心前身的机房建设,许多建设者只重视设备,而不重视连接设备的布线,大多数连接线缆都是由设备厂家直接提供。各种线缆纷呈,机房布线混乱,通常在一两年后就变成蜘蛛网形态。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了解据中心布线的标准化、智能化,认识到数据中心搭建配线区域的重要性,开始提高对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
  
  智能化需求带动管理提升
  
  某A级写字楼负责人表示,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目前需要高度重视数据中心信息化管理的要素,而智能通信网络正是为建筑的各个部分传递信息的道路。随着分布式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普及,在BAS(宽带接入网关)中的控制将进一步分散,在网络中传递的将更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则越显得重要,这也就为智能建筑方案商在数据中心规划时提出了智能化应用的要求。
  
  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人们信息需求的激增,以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多媒体终端技术,一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瓶颈往往在于它的网络布线水平。
  
  可以说,网络布线技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智能建筑的智能程度。为此,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布线设计是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重点所在。
  
  张宜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单位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的数据中心机房相比,国内普遍存在着“设备、二流设计、三流管理”的状况。很多企业的机房设备档次都非常高,但在智能化设计方面却有待提升,存在这种问题也基于目前市场上集成商对智能化网络布线设计掌握不够所至。
  
  据了解,布线设计管理大体分为四种,一是理线;二是标签、标识;三是采用智能型配线架;四是把布线的管理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目前国内市场依然不太重视管理,但相比以前已经进步很多。
  
  虚拟化网络应用走向扁平化
  
  实际上,在智能建筑网络方案架构中很多的智能分析都需要通过后端的服务器来完成计算,这不仅仅意味着在服务器上需要实现虚拟化,甚至在智能建筑的核心交换机上也需要开始利用虚拟化技术,这样就导致整座建筑的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不断提升,从这个角度而言,布线网络如何走向真正的IB环境中就需要传统布线模式向智能布线模式发展。
  
  那么,如何满足高增长的虚拟化网络应用的布线智能需求呢?罗森伯格电子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陈凤霞认为,通过布线的虚拟化不仅仅体现在物理层面上的变化,甚至在其网络架构上也从传统的三层网络向更为扁平的两层网络发展。虚拟化技术实际上不仅仅应用在服务器端,同时也影响到智能建筑在核心网络中的智能演进。
  
  “如果说智能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架构,那么包含在其中各种子系统的应用变化就会影响整个架构的变化,因为建筑无论走向何种应用方向都需要依靠布线网络技术来实现各种信号的传输。
  
  智能建筑在整体网络布线上是否实现虚拟化是决定着数据中心的信息交互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从网络安全环境、后端的软件平台再到管理中的智能分析,实际上这就是对建筑内部布线系统直接的考验。”晓通网络智能建筑事业部副总监苏向阳介绍道。
  
  “在传统布线模式下,当IB数据中心一旦出现故障的时候,实际上80%以上的时间我们不是用来排故障,而是用来查找故障,所以说从传统布线往智能布线系统发展是数据中心管理的必然趋势,这也对网络系统集成商提出了如何使布线网络做到智能化的需求。”陈凤霞说道。
  
  “随着智能建筑网络向着低延时、能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首先是智能建筑的接入网将越来越多的采用万兆端口,而在接入网核心交换这样一条主干的数据中心链路上面,4万兆和10万兆的的一个以太网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而且4万兆和10万兆的传输介质将以OM3和OM4为主要的传输媒介。”陈凤霞介绍道,“在虚拟化下的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单台服务器支撑的业务量越多,也就是说它处于满负荷工作的时间就越来越长,那么它所需求的数据量就越多。
  
  同时,智能建筑的业务在服务器之间的动态切换也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流来支撑,因此,对于布线网络,我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满足低延时、高可靠、以及高带宽,还有低损耗应用标准。”
  
  开放与兼容并进
  
  在陈凤霞看来,目前智能建筑市场中很多系统集成商自身并不具备产品生产能力,而是将厂商的产品集合进自己的网络系统中。所以说,在对数据中心的产品接口上就存在一些诸如开放性、兼容性的问题。
  
  “整个数据中心应该是以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架构,产品接口应该有利于各类方案实现自行对接。其次,就是要支持40G、100G或者更高速率的信息传输需求,整个布线系统应该是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同时,整个数据中心需要采用智能化的一个管理模式,用于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大唐电信产品经理陈黎补充道。
  
  为此,在数据中心领域,大唐也推出了数据中心的预端接。光纤系统解决方案,可快速完成配置预组网,可快速升级,满足未来10G和100G的重复需要。
  
  随着用户数据业务需求的猛增,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密度越来越高,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趋势日益流行,使得服务器对应的网络端口大大增加,并且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数据中心布线将成为整个布线行业中发展为迅猛的一个分支。网络布线基础设施日趋复杂,因为要提高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适应一系列新的数据中心应用,就必须增加布线。与此同时,管理层也在积极寻求降低IT成本和提率的解决方案。每次升级网络布线都会增加出现人为错误和宕机的机率。
  
  陈凤霞补充道,若能够实现布线和检测故障的自动化,必能显著简化布线管理和故障排除操作。例如:跳线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跟踪电缆来源,在出现非授权或错误移接跳线时发出警报,并提供一些其他的布线管理选择。实时监控布线连接还能协助数据中心的日常管理,确保管理员时刻了解当前网络连接状态。这样可以为IT管理员节省移动、添加和变更数据中心线缆所需的时间。
  
  与此同时,智能配线管理系统作为企业IT服务系统的通信网络基础承载平台,其价值是透过智能配线管理系统的功能来体现,如自动追踪跳线、网络资产管理、物理层连接审计、远程管理操作等。通过这些功能所提供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操作人员生产效率的提升,维护成本的降低,体现了其操作价值。作为企业CIO和CFO,透过智能化配线管理的操作价值,带来了企业IT服务平台管理能力的大大提升,终使企业业务平台运行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商业收益。
  
  “可以说数据中心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这个领域布线市场的繁荣。这是一个未来占据布线领域近四成的市场,同时也集合了目前布线技术的领域,也是各个布线厂商的必争之地。这对综合布线系统这样的基础设施来说,既是契机又是挑战,那些能够真正提供高性能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将给数据中心的应用带来新的展望。”张宜表示。

上一篇:智能化并非全是好事 智能马桶谨慎选型

下一篇:物联网指导意见将下发 产业兴盛带动传感器发展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