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安防“软”化,向“下”而生:软硬一体的行业惊变

来源:CPS中安网
2024/5/15 8:45:083448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100多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00多年后,之于当下,中国与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寻找确定性,于变局中开新局,居安思危,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是行业与企业穿越生命周期的最大动能。
 
  回看过去几年,如果要找行业引爆点,是软硬一体的多年狂奔,智能安防项目颗粒变大、市场下沉、技术下探,软硬一体入百业,让万千场景繁华三千,也让行业更加资本化、大众化、市场化、技术化。
 
  安防“软”化与AI变“硬”
 
  虽然在2010年开始的安防行业化进程,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始在行业初露头角,也就是软硬一体的苗头形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各个细分市场解决方案与工程化设计的精良,是安防企业除硬件之外的第二战场,渐渐让安防硬件产品从“一招鲜吃遍天”到个性定制。
 
  2015年AI入安防,千树万树梨花开的AI盛景,是安防行业软硬一体开始规模化与商业拓展的历史拐点。那时,一众AI新锐企业加入安防行列,AIOT群雄逐鹿也众人拾柴火焰高,安防的盛世已现。
 
  为什么AIOT需要软硬一体,原因有二:
 
  AIoT设备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其碎片化程度也前所未有。大到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中的自动驾驶、智慧楼宇的智能安防,细分到车间瑕疵检测、药品拣选、水果检测,甚至文物防伪等等领域,AIoT设备们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如此碎片化的物联网场景需求,传统的以硬件为核心的传统安防硬件产研模式,即针对每一个应用场景就开发出一套对应的硬件+算法产品组合来满足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AIoT应用场景快速的横向拓展和智能需求的随时纵向迭代升级节奏。一旦用户应用场景发生变化,AIoT设备商们就不得不部署一批新的硬件设备来满足新需求,这也给用户带来高昂的硬件建设和维护成本。
 
  安防产业端的智能化时代,AI入场,市场也如原子裂变般变换和重组,万物互联的世界宛如浩瀚烟海,人、数据、事物、流程的连接衍生出无数细分智能服务。
 
  参与企业有传统“三霸主”的海大宇死磕“AI”战场,将行业市场的多年深耕与沉淀与AI技术对接,从边缘往中心靠拢;安防“新三巨”(华为、阿里、新华三)因智能时代爆发也都全面开启战略级的攻城略地;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从算法到平台到端侧再到场景,俨然一副安防“正规军”;对于这些守旧者、搅局者、破壁者,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满足,如何抢占,如何统筹。智能革命的主战场已从消费侧迁移到供给侧,未来的经营系统围绕服务的数据化、智能化和多领域化进行转型,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和精准,消费者也将得到更多附加价值和权利。
 
  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全技术链和全产业链的新商业模式,正好契合时代所需。让企业掌控核心技术资源更有竞争力,在产业链中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种模式下营收来源更多元化,不仅仅是靠卖硬件、软件,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运营与服务来丰满这个市场。
 
  从专用专制到生产生活,这一技术下探与市场下沉中,安防与AIOT融合也是有磨合期的。AI出现,算法厂家唱大戏以软件为主,IOT偏制造生产,以硬件为主。软硬一体从AIOT出现,就是珠联璧合。传统安防企业的打法就是还是传统,要拓展软件能力就是收购、合作,甚至资本并购来强强联合;而AI企业也在展现“硬实力” ,AI视觉公司里,最早在硬件上布局的是旷视科技。2015年,旷视就推出了首款AI摄像头,随后合纵连横与芯睿视战略捆绑,将更多硬件产品民用化。2017年,商汤也发布了首款自研智能硬件产品SenseID人证核验机,被用于机场等场景下的人脸通行。2018年3月,云从发布了一款AI摄像机,开始软硬一体。2019年5月,依图通过收购的方式推出首款芯片“求索”,并将其搭载在智能服务器、智能边缘计算设备中。
 
  对于AI视觉公司,硬件能加速商业落地,而传统安企落地产品不少,但应用很浅,点到为止一般,很难做深耕。为此,时代变了,对手变了,观众变了,玩法也得变一变。之于安防软一一体的黄金时代,正式来临。
 
  软硬一体的行业深耕与继续下沉
 
  最近10年,安防科技巨头们有一明显的指数型发展定律:软硬一体正反馈式螺旋上升。这表明软硬一体让企业复合能力更强,一方面通过终端硬件产品直接触达用户,更了解用户痛点,可改进自身的软件产品,最终形成软硬一体的复合优势。另一方面,相比单一的软/硬件公司,软硬一体的商业范式,也为其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社区中,目前对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社区安全的要求日益凸显,势必要提高各安防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包括人脸通行、门禁(生物识别)管理、访客管理、可视化调度、中心指挥调度管理和安防运维系统等多个模块,对于物业来讲,系统繁多、管理难、系统间的联动极其困难。而智慧社区是建立在各类数据基础上的系统,数据的结构化必然要求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联动,数据共享。同时社区部署各类系统的多种后端平台配置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空间,在设备部署摆放、设备调试、布设线路等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在智慧社区建设中,需要一套可以对系统中视音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查看,以视频图像应用为手段,能有效结合数据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系统信息的比对、判断以及联动控制操作,集多种管理手段、分析处理手段于一体,最大程度地提高智慧视觉的作用和效率的软硬一体化设备。
 
  在交管行业,需要从顶层视角打通交管各业务之间的关联,使碎片信息成为犹如一个人身体上的完整血液循环系统,消除信息化的断路、断点,实现信息碎片的自动化连接,同时赋予更多的智慧与智能,这就需要数据整合;智慧交通进入到中等信息化困境时期,到了转型深水区。由于场景业务与数据整合,不可避免涉及到过去简单业务仿真所不会触及到的深层次基础与体制问题,涉及到业务协作与业务边界等要素。为此,软硬一体的交管大模型集成执勤执法、交通管控、风险预测与安全评价、监管服务等4大类数百种的大数据应用模型,服务于交通管理与市民出行。
 
  在物流领域,目前企业有很多工作岗位是机械并且重复的,如安保监控、流水线良次品识别、园区车辆调度等。这些岗位占用了太多的人力成本,并且人力工作效率有限,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智慧安防软硬一体以定制化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车牌识别三项技术,识别如园区车位状态、车库违停、生产线质检等,帮助相关系统实现流程智能化效果。
 
  在船舶领域,长江两岸常年有采砂船非法采砂,危及河道安全。而过去仅靠人工巡查,往往存在处理不及时等各种隐患。有软硬一体企业通过在所管辖区域布摄像头,仅使用含有采砂船和普通船只图片来训练出准确率高达77.6%的“非法采砂船识别”模型,解放了大量人力,保证了河岸安全。
 
  在轨道交通领域,地下轨道建设和维修工作,需要工人进入地铁的封闭轨行区进行操作,每次作业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工作前后都需要人工清点,避免有工具遗漏在地下封闭区域,这样传统的重复操作费时费力,效率很低,往返路途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硬有软后,可以以硬件采集数据通过后端软件平台分类识别,在智能安全帽的创新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在智慧工地也如此。
 
  除开行业化,就光从产品类来看,去年记者在一个电力行业展会中了解到锁控云平台新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终端+智能硬件+云平台”的软硬一体、安全智能的锁控物联网平台,具备远程控制、数据分析、云端管理、监测预警、智能联动等功能,提供应用于各行业、各场景的云服务接口,从软件到硬件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有了该云平台,从硬件安全芯片开始保障深度安全,支持各行业、各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云服务能灵活控制,具备从客户端和云端上下行控制的功能,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权限集中管控、状态实时监测、异常智能预警等功能,实现追踪溯源。软硬一体后,智能锁,犹如AIoT一个隐蔽的穴位,打通了这个穴位,多场景领域的经脉方显疏通之势。未来,还可与其他业务相贯通,打通智能安全管控全身的“任督二脉”也未尝不可。
 
  向下而生的智能安防,从单一安防到贯穿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和软硬一体服务能力,在横向上打磨品质、坚持创新,在纵向上深挖行业,吃透场景。能精准抓住市场锚点、把握节奏、场景优先、提质增效,以软硬一体的“工具革命”,创造新的生产力与新动能,这是企业未来在赛道角逐中,带上初心,再出发。

上一篇:工信部组织开展2024年“数字适老中国行”活动

下一篇:何小鹏:当蔚来换电站超5000座 小鹏将考虑加入换电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