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登录

聚焦 | 2024年全国两会的“AI声音”

来源:数据观综合
2024/3/6 8:48:0734637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介绍,5G、芯片、人工智能都属于计算机和通讯的范畴。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2024年伊始,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惊艳世界,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讨论浪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新动力。这项技术不仅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更是2024年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数据观集中梳理了2024年全国两会代表关于“人工智能”话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从他们的角度,一起前瞻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和发展。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 雷军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谈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对此,雷军建议:
 
  1、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2、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
 
  3、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周鸿祎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在《关于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提案》中提到,通用大模型在企业级场景中无法直接应用,发展垂直化和企业化的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鉴于此,周鸿祎建议,一是政府、央国企应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助力百行千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转智改。
 
  二是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大模型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训练,深入企业级场景,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在《关于鼓励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的提案》中,周鸿祎阐述了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周鸿祎建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更加重视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给予兼具“安全和AI”能力的企业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发挥其解决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二是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保障通用大模型安全的标准体系, 推动通用大模型开展安全评测、接入安全服务,降低通用大模型安全风险;三是鼓励政府、央国企与兼具“安全和 AI”能力的企业在大模型安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 齐向东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在2024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创新发展“AI+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案。他认为,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跃升,同时也蕴含了极大的安全挑战。
 
  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加剧,针对和利用AI的网络攻击、AI武器化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防护难度激增。但与此同时,AI赋能网络安全行业,在促进攻防技术升级上有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正在加速布局网络安全与AI技术的融合。
 
  对此,齐向东建议,第一,从供给侧看,建议鼓励各行业头部企业与专业安全厂商结成创新联合体,在关键行业选取典型场景开展联合创新,共同探索大模型安全创新产品在威胁检测、漏洞挖掘、指挥研判等方面应用,在实战中推动“AI+安全”进入越用越强的良性循环。
 
  第二,从需求侧看,建议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样,支持“AI+安全”产业发展,设置专项基金,对研发创新“AI+安全”产品的企业,给予政府基金、贴息贷款或科研项目等支持。
 
  第三,从人才侧看,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成立校企共同体,在实践中培养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培育人才。
 
  天娱数科副总经理 贺晗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带来了《关于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的提案》。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对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贺晗建议:
 
  一、鼓励搭建多层次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为市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场景,推动应用场景拓展从“出文件”“给政策”到“建机制”“创机会”转变。
 
  二、在全国范围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推进计划。鼓励工业、金融、商务、交通、医药、政务、教育、文旅、传媒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挖掘、积极打造可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各类场景。
 
  三、大力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围绕算力平台、大模型开源社区和协作平台、多模态公共数据集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资源进行长期投入。
 
  四、注重面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行业技术又懂大模型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推动高校完善通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做好学科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泉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拟提交一份和生成式AI(人工智能)有关的提案,他建议普及生成式AI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
 
  在张云泉看来,培养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能熟练应用AI新技术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他初步调研发现,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二是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三是实践机会缺乏,四是师资力量不足。
 
  为此,张云泉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平等。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偏远和农村地区,确保上述地区也能获得必要的资源。
 
  二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对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的问题,学校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步。
 
  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增加实践机会。针对实践机会缺乏的问题,学校应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四是加快企业导师引进并设立专项奖励。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快推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导师的引进速度,鼓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充分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中国移动董事长 杨杰
 
  2024年全国两会,在《关于全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当前AI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
 
  为此,他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的巨大潜能。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筑牢“AI+”发展根基。要强化“四类智能”的有机融合与系统创新,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促进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第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要以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为方向,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
 
  第三,探索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创新关键环节,完善科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包容试错的良好氛围,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培育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
 
  第四,深化构建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筑牢“AI+”安全屏障。要以AI高水平安全保障AI高质量发展,全面审视技术基础架构、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规范和技术策略,系统锻造AI安全能力,布局内生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增强内容风险管理、数据隐私保护、科技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形成一体化全程可信的“AI+”安全体系。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曹鹏
 
  2024年全国两会,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国产自研技术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表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要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技术自主自研已迫在眉睫。目前还普遍存在“国产化”与“产业数智化升级转型”脱节的问题,国产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真替真用,更应该积极构建并发挥新质生产力价值,实现产品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生态逐渐完善。
 
  曹鹏建议,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亟需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产业价值驱动技术创新。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创新大潮中,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模式推广、典型案例树立等方式,推动实体产业和技术服务企业把国产化的产业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的扎实助力。
 
  “呼吁自主研发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实现从静态替代到动态升级,通过国产化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尤其在AI技术创新大潮中,建立国产先进算力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正循环。”曹鹏表示。
 
  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周源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提交多份提案,重点关注补齐优质中文语料数据短板、激发互联网平台企业创新热情、以高质量技能人才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等内容。
 
  补齐优质中文语料数据短板。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尽管我国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的短缺。
 
  2021-2026年中国数据量规模将由18.51ZB增长至56.16ZB,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9%,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国内存量数据资源丰富,但目前中文优质数据仍然稀缺,如ChatGPT训练数据中文资料比重不足千分之一,而英文资料占比超过92.6%。
 
  对此,周源建议,建立数据合规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对大模型的数据采集来源、处理方法、合规性等进行监督和审查。此外,应加强对大模型的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此外,要加强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并加快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驱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动力引擎,国内数据要素市场起步较晚,标准、权属、交易、商业模式、监管等相关环节还有待完善。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
 
  周源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为技能培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促进了技能培训行业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可以实现更加个性、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能借助AI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技能培训向更高水平发展。
 
  他建议,应鼓励并引导培训机构和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掌握AI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AI大模型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赋能技能培训行业实现变革式发展,可促进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供给。
 
  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围绕AI领域带来了多份建议。
 
  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中美科技博弈和战略竞争的必争之地。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战场”就是在通用底座能力上持续进行对标。而当前 OpenAI的GPT-4/4V代表全球通用大模型底座能力的最先进水平,DALL-E3、Whisper、Sora等都是基于GPT-4/4V的底座能力平台所延伸出来的特定领域的成功实践。
 
  刘庆峰对此建议,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瞄准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重点补上的短板进行设计,围绕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构建、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科学的评测标准制定、源头技术前瞻研发、人才培养、法律制定和伦理人文等维度,系统性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不断缩小中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在通用底座平台方面的差距,并在行业应用和价值创造上打造我国的比较优势。
 
  围绕AI大模型,刘庆峰提出9点具体建议,他认为,在制定国家《规划》的同时,应加快推进通用大模型的相关工作,尽快追赶。
 
  第一,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
 
  第二,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第三,建议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
 
  第四,建议出台更加客观、公正、可信的评测方法,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
 
  第五,建议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在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做好布局。
 
  第六,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第七,建议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八,建议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
 
  第九,建议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 邱华栋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提出一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的建议。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存在以下关键问题:第一,权利人对其权利内容在人工智能活动中被各种演绎使用过程的控制力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第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模糊,其可版权与否问题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行业界定标准。第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落实不到位,互联网平台仍大量存在未标识内容,造成社会公众认知混淆。第四,人工智能活动未经授权使用自然人人格特征的情况多有存在,侵犯个人人格权的同时造成公众混淆。第五,人工智能容易生成违反公序良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影响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
 
  为此,邱华栋建议:一是完善相关立法,明确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二是充分发挥行业政策、国标、行标等“软法”的作用,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三是建立人工智能开发者与权利人组织良性对话机制,推动国家权威机构监管的正版语料数据库建设。四是加快落实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多方主体责任,构建行政主管部门、人民团体、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多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民进中央
 
  2024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了《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科技向善、持续健康的发展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应更加关注教育价值、目的和意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过程、学习陪伴、成长发展等,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社会能力;鼓励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丰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引导研发重点指向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破解教育难题和机制创新为导向,构建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与新机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设立研究专项,整合教育、科技、产业三方力量共同制定智能教育产品的规范标准,并不断迭代升级优化;鼓励开展区域性创新行动,开展典型应用试点,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先行先试并积累经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教育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加强进入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估和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解释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可控的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
 
  二是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并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批判性和选择性;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师范类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设计专门课程,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教育部门开展与人工智能伦理相关的评估、规约制定和教育培训,帮助教师在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同时加强对学生技术伦理的价值引领。
 
  三是规范应用,加强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范性文件,加快制定教育隐私数据采集等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建立准入制度正向引导、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监管,避免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分析模型对教育教学产生误导,为积极拥抱智能教育提供明晰的边界与坚实的技术保障;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产品的使用要求、责任划分与归属,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的使用者与提供者的行为。
 
  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张毅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递交相关提案,建议加快推进出台《人工智能法》,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
 
  在立法层面,我国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出台,以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可通过针对不同主体采取权责相统一原则,根据不同主体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力度来加诸相应的合规义务,实现对算法技术的全面监管。
 
  其次,在监管手段上,建议强化和创新算法监管。通过完善算法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算法治理格局。
 
  在保障用户权利方面,建议推进算法服务商以个人能够理解方式披露算法风险与可能产生的损害、算法运行步骤与决策结果间关系等运行规则,减少专业术语,便于用户理解和决策。同时,在算法侵权的诉讼中采取“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并探索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增强源头治理。
 
  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何杰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已准备好多个提案,其中就有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内容。
 
  当前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加剧国家、个体之间的不平等。一方面,人工智能造成的“智能鸿沟”拉大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差距,加深全球治理不平等性;另一方面,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科技资源的人员和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或削弱的人员之间也存在矛盾。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意义依旧十分重大。“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良好的治理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更好支持和赋能智能生产制造。”何杰表示,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可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持与全球的认知同步,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治理的有关经验也可为全球治理提供参考。
 
  此外,何杰还表示,个别大国企图垄断人工智能发展优势从而便利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甚至要把意识形态偏见引入人工智能治理,打造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恶意阻挠他国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引起警惕。“我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有助于坚持并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遵守适用国际法,依照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演进。”何杰说。
 
  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 闵卫东
 
  “有人说Sora的出现让人工智能进入了‘狂飙时代’,我们在看到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表示,此次2024全国两会他提出加快研究数字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的相关建议。
 
  闵卫东用“矛”和“盾”来比喻大模型带来的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数字技术。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之“盾”,拉紧人工智能的“缰绳”。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人工智能形成一个安全可靠的机制和体系架构,相关的立法也应该同步进行。”闵卫东称,大模型的安全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齐心协力进行相关制度的推进。
 
  面对部分民众产生“AI是否会取代人脑”的担心,闵卫东呼吁大家正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人工智能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生成的虚拟世界也只是物理世界和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类智能包括以大脑和五官为核心的感知与认知等综合智能,也包括各种复杂行为能力。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的功能在许多方面进展并不大,特别是和人脑的整个功能比起来还是差远了。”闵卫东如是说。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陈小平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建议,要抢抓人工智能战略高地和发展主动权,赋能各领域产业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从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集群创新现象,到Sora等人工智能模型带来指数级技术进步,当前人工智能产业落子不断。在此过程中,顶层设计、算力、数据被视为关键三要素,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在陈小平看来,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优先扶持若干具有竞争力的地区、企业,给予“一地一策”“一事一议”重点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投资、模型训练调优、垂直领域应用等关键环节提供财政补贴或直接投资,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
 
  陈小平建议,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开放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共享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高质量语料库资源。支持开展专门的数据标注、清洗等预处理工作,为训练大模型提供优质数据来源。研究制定更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点的数据权益保障和流通规则,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他期望以高质量数据集开发利用,推动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更多可能,增强未来发展“向新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锋
 
  2024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建议,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要树立目标导向观念,人工智能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需求密切结合,给工厂、产业、行业装上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大脑”。
 
  关于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牵引作用,钱锋表示:“很多人讲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会把人工智能几个字看得很重。但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说到底是如何以数据、算法、算力来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其中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和手段,关键在于搞清楚制造业的需求、难点和短板是什么,并把人工智能技术与其紧密结合、寻求破解之路,而不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发展‘两张皮’。”
 
  致公党中央
 
  2024全国两会,致公党中央拟提交《关于协调推进工业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工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工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5.5%和31.8%。但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亟需将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将GPT和GDP相结合,赋能中国式工业现代化新征程。
 
  为此,致公党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工业智能化发展基础
 
  由政府主导建立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领导小组机制,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龙头企业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广泛参与、加强联动,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标准制定、财税金融、数据保护与流通等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
 
  综合运用包括人工智能共性技术产业基金投入、创新券、研发费加计扣除在内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标准。
 
  以国家数据局成立为契机,推进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工作,鼓励产学研用等各方积极参与算力资源互联互通、大模型等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订,用标准引导人工智能底座建设。
 
  设立“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系统性规划布局,大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框架根技术的头部企业,构建基于根技术的生态体系。
 
  二、强化产业培育力度,助推工业智能发展提质增效
 
  发挥政府统筹和主导作用,拓展应用场景,加速应用落地。考虑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环境的特殊性和过程的局限性,着力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业适配性,支持行业推广人工智能及其装备在冶金、火电等传统工业大型企业的示范应用场景,逐步将人工智能指标纳入“专精特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通过聚焦设计、生产、销售及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突破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识别磨损、实时采集数据、高精度传感监控等关键技术,从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场景方案、APP开放服务等四方面着手,设计人工智能工业应用解决方案,加快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三、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支撑力
 
  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理论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基础模型的研发,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创新,除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群体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之外,重点聚焦人脑科学、脑机接口技术和自主无人系统技术等。同时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自主生态创建。建立“引育用留”人才机制,健全协同培育体系,促进工业技术人才与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双向奔赴成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服务型研发设计,推进工业专用模型发展
 
  重点推动以模型即服务(MaaS)为代表的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制造”对产业的渗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由链主企业牵头,探索建立惠及全产业链的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抢占行业制高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基于MaaS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专属大模型。推动建立数字驱动的协同供应链,实现全供应链信息的整合与及时分享。
 
  加强工业数据的采集、利用、开发,探索围绕工业生产、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对传感器数据和生产数据分析,通过专用大模型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调度和故障预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专用大模型的不断积累过程中,打造新能源无人车、人形机器人等高智能新型工业产品,实现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上一篇:国家消防救援局党委强调 强基固本关口前移不断提升基层消防治理水平

下一篇:两会 | 图看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